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禹城:百世闪耀大禹光

日期: 2017 - 04 - 20 来源: 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

禹城:大禹治水群雕像

  我国以禹命名的城市有两座,一座是河南省禹州市,另一座则是山东省禹城市。禹城市夏商时属九州之兖州,周朝封为祝国,春秋改称祝阿。

  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禹城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尹继明眼里,禹城之所以得名,因其是大禹治水功成名就之地,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大禹文化在这里有着丰富的遗迹。在他所著的《大禹治水圣地·禹城信有征》一文里提到:大禹治水首先治理的是黄河水系,在禹城留下了多处治水遗迹、遗址。

  最知名的一处当属具丘山,即禹王亭遗址。据旧志记载:“大禹治水时,为察看水势,率众聚土成丘,留下一处高十仞、广倍之的土山,后人称之为具丘山”。考古证实,此处为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禹城境内已知9处龙山文化遗址、遗迹。据史料记载,禹城老城区原是有鬲氏部落驻地,即鬲国国都。部落首领到有鬲氏部落驻地,请大禹来此视察水势,为此筑城用作大禹治水的指挥中心。

  禹息故城是禹城的重要禹迹。据《淮南子·地形篇》所述:“禹以息壤填洪水”,禹息故城由此而得名。大约在4500年至5000年前,炎帝后裔被分封到禹城境域,其建立的高国国都即在此,后因战争而灭亡。大禹治水时在城址之上建城。因该城为埋息土之城,后人称之为禹息故城。此后,黄河泛滥改道,禹息故城被埋入地下。

  此外,禹城内还有“徒骇河”“禹堤”等与大禹治水相关的遗址。

  “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迹虽然很多已磨灭了,但是它们都曾记载着大禹的治水功绩。”尹继明感慨地告诉记者,明代万历年间,禹城修筑城堡,在东西南北四城门门楣处各镶嵌一延续历史文化和纪念大禹治水的石刻匾额——东门“祝阿”、南门“禹迹”、西门“鬲津”和北门“都阳”。现仅存“祝阿”、“禹迹”2块石刻于禹王亭博物馆,多年以来,致力于弘扬大禹精神的人士一直在努力寻找其余两块石碑的下落。

  作为一座以大禹命名的城市,禹城市在弘扬大禹精神上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

  2002年4月,禹城市举办“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专家学者缜密论证和研讨,作出“禹城为大禹治水导河入海、大功告成之地”的权威性结论。2007年9月,“全国第二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作出决议,在禹城设立“中国先秦史学会禹城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08年5月举行了揭牌仪式。2012年6月,禹城市与水利部、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举办“中国大禹城水生态文明新城建设研讨会”。2013年7月,与中国水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2013中国首届水安全(禹城)论坛”。论坛主题为“水安全——让城市更美丽,让人民更幸福”。本次论坛围绕如何保障我国水安全,与会专家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发表《2013中国首届水安全(禹城)论坛宣言》。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大禹文化和水文化,禹城市更是坚持“因水立市、以水兴业、治水惠民、借水靓城”,全力打造“大禹治水胜地,生态休闲糖城”。围绕这些主题,大禹公园设立了九河入海主题广场和高度为13.8米的篆书“禹”字,并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和禹城开展大禹文化活动的情况篆刻为18块碑刻,在城市的糖城广场设置大禹廉政文化长廊;在禹城迎宾路旁设置高大的大禹塑像。同时,还对禹王亭博物馆进行全面修缮。

  (照片由尹继明提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