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绍兴市体育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18-06-07 23:09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一、奏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旋律,深化体育生活化理念
1. 广泛开展“迎圣火、盼奥运系列活动”。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开展具有绍兴地方特色的体育系列活动,主要大的活动有:2008新年体育健身大展示(2008年元旦)、第11届万人登山活动(4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六)、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活动(4月30日)、绍兴市第三届体育节(5月17日火炬传递日前夕)、“我健身、我健康”体育庙会(6月10日全省全民健身日)、奥运文化广场活动(8月8日奥运会前后1个月)、绍兴市第三届体育特色村运动会(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和 “体彩杯”体育健身大抽奖活动(国庆节前夕)。
2. 大力推进体育俱乐部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评选10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村级体育俱乐部、市级机关干部1+1体育健身俱乐部、企业职工体育俱乐部活动。此外,继续开展省级体育强县、强镇和市级体育特色村创建工作:体育强县(市、区)1个,体育强镇12个,体育特色村30个。
3. 积极备战2010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要按照“体现特色、突出重点、走在前列、市县联动”的思路,搞好备战省体育大会的实施方案,及早明确任务,重点在项目布局、场地设施、金牌指标、激励政策措施等方面有新突破。同时,要支持新昌做好市第七届运动会的筹备工作。
4. 不断加强体育协会建设。继续实施“体育协会倍增计划”,把那些领导重视度高、群众体育基础扎实、活动开展较好的系统单位和群体纳入到协会中来,努力增加单项体育协会和行业体育协会的数量。同时,根据体育协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协会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协会在全民健身中应有的作用。要加强对各体育协会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
5. 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不断健全市、县(市、区)、镇、社区(村)四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办好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常年开展幼儿、成年人、学生和老年人的体质监测,适时开展体质测试下乡活动。市区,先在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中建立体质测试数据库,并做好数据分析和开具健身处方等工作。
二、搞好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展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1. 专设火炬传递组委会办公室。我们将抽调精兵强将到办公室工作,专门从事火炬传递的工作。一方面与北京奥组委和省火炬接力组委会沟通联系,另一方面精心策划部署落实绍兴火炬传递的各项工作,倒计时排出时间进度表,尤其是火炬传递点的确定、火炬传递、晚间庆典活动以及传递转场等工作,更要周密策划,凸现亮点,确保万无一失。
2. 细化传递活动方案。按照北京奥组委的要求,对火炬传递的路线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对火炬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周密部署,细化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人,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要严格按照北京奥组委关于培训火炬手的要求,加强对火炬手的思想、体能和具体操作程序的培训。
3. 注重策划火炬传递的宣传。由于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并且涉及政治、外交、宣传等诸多领域和港澳台等敏感问题。要按照北京奥组委和省火炬接力组委会的要求,在市火炬接力组委会的领导下,着力做好绍兴城市、绍兴火炬手、各传递点宣传的策划等工作,使火炬传递宣传工作到位、规范。
4. 组织好传递和晚间庆典活动。我们将根据绍兴市传递工作总体运行方案的要求,明确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各传递路段的工作要求,明确各沿途单位的工作任务,确保火炬接力活动有序进行。精心安排好火炬传递晚间庆典活动,使之与绍兴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三、开发电子竞技运动,打造中国数字体育品牌
1. 规划建设电子竞技城。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电子竞技城建设,把绍兴电子竞技城建成国内一流的集培训、比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电子竞技中心。
2. 举办中国(或国际)电子竞技大赛和高峰论坛。要全力办好全国电子竞技大赛(CEG)和中国电子竞技高峰论坛,积极申办中国(或国际)电子竞技节,以提高绍兴电子竞技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绍兴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3. 培养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参赛队伍。一方面大力推进电子竞技职业化,培育电子竞技职业俱乐部,建立电子竞技高水平选手的孵化器,另一方面要拓宽思路,积极与市内外有关高校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发现、培训电子竞技运动员,组织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为选手搭建展示身手的舞台。通过选拔方式组建绍兴代表队,参加国内国际大赛。
4. 进一步加强对电子竞技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我市电子竞技的比赛规则、竞赛规程、运动员注册以及裁判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项目管理,促进电子竞技运动规范化、正规化建设。
四、发展赛事经济,反哺绍兴经济社会事业
1. 引进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成立赛事发展中心,专门从事赛事的计划、引进、开发、管理等工作,充分凸显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穿透力和驱动力。要积极引进、精心组织一批有特色、有创意、有规模、有市场的体育比赛,努力创出一批影响力大、上座率高的赛事品牌,让绍兴百姓在家门口观赏体育赛事。努力办好世界女排对抗赛、国际女子手球精英赛、世界青年合球邀请赛、国际武术大赛、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奥运会游泳资格达标赛、全国网球公开赛、全国排球联赛。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进一步提高绍兴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建立开发赛事的激励机制。要按照“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体企双赢”的思路,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发挥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鼓励企业以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高水平运动队,提高策划运作水平,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合作双赢。开发体育竞赛电视版权,提升商业化运作程度,推动体育传媒市场发展。积极探索赛事运作的新经验、新模式,大力开发深受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业余联赛市场,打造一批具有绍兴特色、国际影响的传统赛事和品牌赛事。
3. 有序发展体育中介组织。要营造市场环境。理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各类体育资源进入市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为体育中介组织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使体育中介在推动体育资源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培育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体育中介企业,吸引国内国际一流的体育经纪公司在绍兴设立分支机构。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育中介经营管理人才,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
4.努力做好第九届世界合球锦标赛的各项筹备工作。要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支持,按照国际合球总会的要求,重点做好建立承办合球世锦赛筹备委员会、制定筹备工作实施方案(排出每一年的时间进度表)、组建绍兴(中国)合球队、开展培训比赛、赛事市场化运作和推广合球运动的宣传等工作。
五、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培养和输送更多体育后备人才
1. 全市一盘棋,合力抓好重点项目和业余训练。从实际实战出发,对原有项目进行调整、整合。集中力量,重点抓好皮划艇、赛艇、游泳、田径、举重、射击、跆拳道、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积极扶持射箭、自行车、拳击、柔道、网球、羽毛球等新开设项目。着力抓好市、县、传校三级业训网络建设。从实际出发,采取市队县办、市县联办等办法,合力上一些夺金项目,并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千方百计改善训练条件和设施,为有效训练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好国家游泳训练基地落户绍兴的具体工作。
2. 加大培养和引进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的力度。制定培养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规划和近期计划,重视从优秀运动员、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和引进教练员和裁判员,改善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结构,千方百计为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创造宽松环境,鼓励裁判员在省以上大赛中执裁。进一步完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投入机制和突出实绩的考核评估奖惩机制,完善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制度。要采取委培、代培等形式,鼓励运动员拔尖,鼓励运动员争金夺银,鼓励教练员创新教法练法,鼓励教练员引进、输送尖子运动员,对各项大赛有功的教练员、运动员实行重奖。特别优秀的基层训练点教练员可以特聘为市级运动项目教练员。
3. 体教结合,积极向上输送后备人才。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规律,建立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义务共尽、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按照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我市实际,共同制定体教结合相关的政策和办法。要充分利用绍兴文理学院广阔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体育设施和科研条件,兴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同培育体育后备人才。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地、不断地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队员。每年要适当增加重点项目的比赛,以发现人才和提高竞技水平。加强与高水平运动队的沟通与联系,千方百计,畅通人才输送渠道,以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率与成功率。
4. 着力办好市本级体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招生难的问题。要采取外聘优秀教练、引进优秀队员、拉出去集训和政策保障等有效措施,积极培育优秀苗子向上输送。要重点突破田径、游泳、皮划艇、赛艇等运动项目,积极扶持跆拳道、举重、射击等重竞技项目。要积极创建国家、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一些有潜在优势的新项目,努力为第15届省运会打下基础。
六、打好坚实基础,积极申办浙江省第15届运动会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名誉主任、分管市长任主任,市及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领导任副主任的绍兴市申办浙江省第15届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及各相关工作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入专人负责,举全市之力,保证申办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统筹比赛场馆设施。根据承办省运会的要求,按照“国际定位、市县联动、功能配套、合力共办、重在运行、资源共享”的原则,搞好各比赛场馆设施规划方案,确定市本级奥体中心选址,统筹好各县(市、区)的体育场馆。
3. 列出倒计时进度表。根据申办工作的要求,将具体申办工作按年度一一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倒计时列出具体工作时间进度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做好每一项工作。
4. 启动部分场馆建设工程。承办省运会,关键是要规划建设好新奥体中心,争取尽快确定选址并规划立项,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乒羽馆、重竞技馆以及相应的配套训练场馆力争尽早启动。
七、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城市品位
1. 完善全市体育设施规划。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规定,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及用地纳入城市建设和用地总体规划,依法划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用地。在越州新城规划中,同步规划好体育设施。要进一步完善《绍兴市体育设施规划(2007--2020)》,报市政府批准后尽快实施。
2. 建设一批体育设施。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现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再建设和改造一批达到国际标准的、能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以及国际单项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市区,重点启动绍兴体育馆、水上体育公园、水上运动训练中心、体育幼儿园等工程。要加快上虞游泳馆、诸暨体育馆、新昌游泳馆和嵊州射箭馆建设进程,满足全民健身、业余训练和承办赛事的需要。
3. 继续实施市区5分钟体育健身圈工程。在实施环城河体育健身圈工程和市区住宅小区全部安装健身路径的基础上,实施市区5分钟体育健身圈三期工程,即市区所有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搞健身场馆或健身房并对外开放对鉴于土地紧张等因素,要按照“插体于绿(地)、插体于(广)场、插体于(公)园、插体于景(观)、插体于空(地)”的思路,在现有的标志性建筑、绿地、广场、园林、景观、闲置地添置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体育设施,寓健身于休闲之中,创设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成为绍兴靓丽的体育景观。
4. 加大镇、村、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继续实行新农村小康体育工程,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以省级强镇、市级特色村创建为基础,加强镇、村的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社区健身路径布点力度,力争各县(市、区)每个社区都装有健身设施;继续扶持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腾出场地搞健身房,配置健身设施,开展健身活动。
八、培育体育产业,寻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1. 积极培育发展体育市场。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省市已有的扶持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用品制造业进行重点培育,巩固羽毛球、室外健身器材等传统体育制造业,鼓励户外运动装备等新兴体育用品制造业;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会所,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搞好市场认证;要加强对体育健身市场的管理,出台规定对各健身场馆实行量化考核,尤其是依法对游泳场所的管理,确保规范有序安全。
2. 繁荣体育培训市场。积极倡导各系统、各行业、社会组织及个人举办各类体育专项俱乐部,扶持一批有资质、重信誉、讲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以此为辐射,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鼓励创建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夏(冬)令营及课余培训活动,深入探索“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针对体育中考内容,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训练,所培养人才除保证向优秀运动队输送外,向社会实行有偿输送。
3. 不失时机拉动体育消费。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健身娱乐业,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经营模式多样化。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俱乐部、社区(乡镇、村)文体站(室)等应面向社会,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服务。培育和扶持健身娱乐业的品牌企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有偿、低价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刺激广大群众体育消费。
4. 打响体育彩票品牌。丰富体育彩票销售玩法品种,努力做好奥运体育彩票(竞猜型和分散型)的发行,争取早日推出电话、手机、网络等新型投注方式。在保证站点布局科学合理有效的前提下,扩大销售站点规模;要搞好彩票各类奖池的销售,巩固排列三和6+1玩法,扩大视频彩票的销售。要加强引导和宣传,运用科学手段,制定考核办法,提高单机销量。全市发行体育彩票力争突破3亿元;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发行机构职责,强化专管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网点的管理,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全面推行ISO9000标准化服务。加强彩票公益金和发行费的管理,确保彩票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九、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体育运行机制改革
1. 探索训练机制改革。按照“启蒙训练普及化、基础训练规模化、实战训练集约化”的要求,加快训练机制改革。细分运动项目训练管理,完善各运动项目竞赛中心制,进一步完善“一条龙”的管理模式,以向上输送和创造成绩为抓手,严格项目管理,切实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和训练水平。
2. 探索竞赛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少年竞赛的杠杆作用,改革市运会和青少年比赛、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赛办法,建立新的充满活力,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适应我市青少年训练竞赛实际的竞赛管理制度。在成果共用的原则下,体育、教育部门共同举办全市青少年比赛、中小学生比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以及市运会有关项目的比赛。允许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学生运动员代表体育、教育部门参加各类省级以上比赛。
3. 探索体育协会和训练单位实体化改革。有条件的单项运动协会及有关运动训练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有利条件,兴办经济实体,充分发挥本项目的广告宣传效应,争取社会的赞助,举办各类商业赛事,开发专利产品,建立项目发展基金等活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 探索体校中专教学改革。要转变学生培养目标,从单一的初级专业体育人才向“一生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变;要转变学校办学模式,开设考证考级培训班,拓宽办学渠道;要加强与体育学院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历层次,提高办学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信息来源:市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