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在嵊州巴贝集团的全封闭智能化工厂车间里看到,又一批蚕宝宝经过28天生长,结出了白胖密实的茧子。到今天为止,首批量产的鲜茧全部采摘完毕。这意味着巴贝年产1万吨鲜茧的养蚕流水线投产成功,攻关近7年的工厂化养蚕项目,终于完成从实验室到车间的革命性一跃,世界养蚕史也由此被改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5000多年来,蚕农一直保持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模式。工厂化养蚕,则是将蚕卵放在无菌恒温环境里,通过喂食人工饲料完成生长周期,不再需要新鲜桑叶,也彻底摆脱了养蚕对季节、气候的依赖,实现每天滚动生产。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实验室人工饲料养蚕,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此项研究,但一直没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全程参与攻关的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巴贝首席科学家孟智启说,巴贝工厂化养蚕的成功,为实现蚕茧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巴贝集团董事长金耀来说,工厂化养蚕一直是他的“梦”。巴贝是中国领带行业龙头、国内最大高档面料生产企业,年消耗蚕丝达1300多吨。企业创办20多年来,蚕丝价格从每吨10多万元上涨到每吨四五十万元。每一次蚕丝价格波动,都会引发行业震动,甚至影响到企业生死。金耀说,这个“梦”是被逼出来的。
巴贝“逐梦”用了7年时间,一期项目投资5.6亿元,研发投入高达1.5亿元。在研发过程中,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自主研发了育种、防病、饲养等系统和设备,已申报成功国家专利数十项。工厂化养蚕面临品种培育、饲料配方、疫病防控、机械设备、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尤其饲料成本高企,人称“面粉贵过面包”,是最大的“拦路虎”。为此,研发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使工厂化养蚕获得了利润空间。
中国是丝绸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70%。近年来,由于土地、劳力等要素制约,蚕丝产量步入下降通道,浙江作为国内蚕丝高地,从鼎盛期年产蚕丝10万吨锐减至近年的2万吨左右。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投产成功,所产蚕丝质量达到国家5A标准,除了带来供给端产量、质量等变革,还节约了蚕丝生产的土地和人工。据了解,巴贝投资20亿元的二期项目也将上马,目标是年产10万吨鲜茧,生丝产量1.3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