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第五届绍兴非遗集市暨“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启动

逛逛非遗集市 年味扑面而来

发布日期:2019-12-13 10:46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草塔抖狮子、东北二人转……昨天的越城区城市广场欢歌笑语、年味浓郁,第五届绍兴非遗集市暨“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在这里启动。来自市内外的88个非遗项目,以集市的方式精彩亮相,通过展示、展演、展销、体验等多种方式,让非遗成为可看、可玩、可体验、可购买的文化消费品,走进市民生活。

  外地“非遗”,绍兴赶集

  绍兴非遗集市举办至今已是第五届,从最初的五六十个项目,拓展到了今年的88个项目,非遗队伍日渐壮大。和往年不同的是,本次非遗集市,不仅是绍兴本地非遗项目的大荟萃,省内台州市、吉林辽源市的一些非遗新面孔也赶来了。仙居花灯、东丰农民画、满族剪纸、鱼骨画、葫芦画……这些外地、外省的物产、民俗、风情,让很多绍兴市民觉得新鲜、爱不释手。“辽源和绍兴为对口合作城市,一北一南相隔千里,非遗项目各具特色,成为此次集市一大亮点。”主办方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新昌竹编、绍兴面塑、嵊州小笼、西施汤圆、安昌腊肠……记者注意到,今年的非遗集市分为茶文化生活馆、婚嫁文化生活馆、文玩雅玩生活馆等五大板块。这些项目,往往和茶道、婚庆以及小吃相关联,体验性极强,和年节的热闹喜庆相互交织。

  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集市是绍兴近年来重点培育的非遗品牌活动之一,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今年非遗集市第一次牵手“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系列活动,以集市丰富“过大年”内涵,以“过大年”烘托集市年味,文旅互促,相得益彰。

  激活“非遗”,留住记忆

  在婚嫁文化生活馆内,柯桥茹园儿的“圆木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展示品前,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件件小巧精致且充满喜庆的夫妻桶、饭桶、水桶等物件,仿清代“十里红妆”样件制成。

  “圆木制作技艺”是绍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也称“箍桶”或“圆件”。过去,箍桶匠是五行八作中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行当之一,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实用器物是结婚嫁娶的必备之物。现在,作为展示品,它是留在市民脑海里的城市记忆。“蝴蝶代表夫妻,灵芝取意吉祥如意,红枣祝福早生贵子……”捧着一件件作品,茹园儿娓娓道来,加持了故事的物件,变得更有韵味、更令人爱不释手。

  一旁的绍兴锡器制作技艺展示,有着和“圆木制作技艺”一样的故事。曾经,锡制酒壶、锡制烛台、锡制茶叶罐等,都是绍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物件。尽管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浩梁亲手打造的各种锡制品让市民赞不绝口,但吴浩梁仍有些落寞:“再过几年,这样的绝活怕是要见不到了!”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举办这样的大型非遗集市,就是为了留住非遗技艺,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

  “绍兴面塑”摊位,则是最吸引小朋友的。彩色面粉捏制而成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传承人柳阿根除了带来自己的作品,还带来了他的徒弟。“面塑只是爱好,并非职业。”徒弟告诉记者,“把大量的业余时间花在面塑技艺学习上,就是为了传承这项绝技,让面塑后继有人。”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绍兴市共有国遗项目24项、省遗项目86项、市遗项目290项,还有数量庞大的县级非遗项目。“这些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文化养分,是绍兴的城市文化底色,也是留在市民心中的城市记忆,只有传承好保护好,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表示。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