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新昌画家探索用艺术“唤醒”村庄

发布日期:2019-02-10 09:09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600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用一首《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那么,我们理想中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一幅画面?地处偏僻的小山村又如何从大同小异的建设中突围,实现振兴?

新昌县东茗乡东丰坑村石门坑自然村,距离新昌县城近30公里,原先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这个春节假期,石门坑却因为摩崖石刻《归去来兮辞》“红”了,不仅在外的村民赶回家去看,连外地游客都趋之若鹜。

打造摩崖石刻的是石门坑乡贤、著名青年画家何国门,他正探索用艺术“唤醒”村庄,为乡村振兴出力。

村里也有了“网红”景点

2月6日,暖暖阳光下,在石门坑长廊上,穿上新衣,戴上红围巾的村民们慢慢聚拢过来。当天是新昌县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师为大家拍摄全家福的日子。

村民朱春英已经外嫁,无意中在东丰坑村微信群里看到了村子组织大家拍全家福的消息,于是一直等在娘家,就为了在“变得不一样”的老家拍一张全家福。

拍完照,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口的二亩山,长35米、宽4米、看上去气势恢宏的摩崖石刻就在这里的崖壁上。在崖壁前拍完合照后,村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或拍照或摄像,将摩崖石刻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为自己老家也有“网红”景点骄傲不已。

一年前,这样的场景,在东丰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品洋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东丰坑村由东岩头、石门坑、丰岩坑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70多户、940多人。其中石门坑有156户,村子依山而建,村前流过的就是石门坑溪。因为地处偏僻,一直到了2002年,石门坑才通车,也正因此,村里保留了大量的泥墙老房子。

近年来,东茗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下岩贝、后岱山等村子更是先后成为“网红”村,以朱品洋为首的东丰坑村村两委会班子坐不住了。

“事实上,近几年来,来我们这里的游客特别多。”朱品洋说,石门坑往东是倒脱靴景点、往西则是韩妃江,每年都有大量的驴友穿村而过,但那时的石门坑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山村,很难引起游客兴趣。

在众多有着一样山水资源的山村中,石门坑又该如何突围?何国门带来的摩崖石刻《归去来兮辞》让这个山村变得不一样了。

探索用艺术“唤醒”村庄

何国门老家就在石门坑,5岁时全家从石门坑搬到新昌县城。何国门每年都会回老家几次,故乡在他心里是一个温暖的,如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家乡的风景很好,韩妃江穿村而过,还有倒脱靴等景点。”何国门告诉记者。

最近几年,东茗乡邀请了何国门等乡贤共谋家乡发展。“他们了解乡村,对老家有感情,他们的回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发展人才、资源匮乏的短板,为乡村发展打开了新思路。”新昌县东茗乡有关负责人表示。

就在朱品洋等人找到何国门时,何国门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当代著名书法家鲍贤伦的隶书代表作《归去来兮辞》,这幅作品原来是为中国美术馆的中央圆厅特别创作的,整幅作品气势恢宏。“2014年,我第一次看到时就被深深震撼了。”何国门说,《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写的,和老家的景致相得益彰,于是,他决定将老师的这幅作品“带回”老家。

去年12月,《归去来兮辞》摩崖石刻完工。这成为何国门创建以《归田乐》为主题的“世外桃源”型乡村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体现艺术特色,村里还在摩崖石刻四周种下了100株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喜爱的白梅。

“我们在这里建了亭子,可以邀请书画家来这里聚会、创作。”何国门告诉记者,1600多年前陶渊明心心念念的田园生活正是他打造的重点。

有了乡贤助力,石门坑建设更是马不停蹄。去年,村里回收了村民的11间闲置房,对内部进行装修,保持泥墙外貌,即将开门迎客。游客中心已经装修完毕,可容纳30桌的家宴中心也准备好迎客。

在石门坑的对岸有一片茶园,可以望见村子的全貌,村里在这里打造了3间书屋,供书画家们创作之用。朱品洋说,那里原是村民朱焕道、张永元的茶园,两人知道村里要建设很是支持,一个电话就谈妥了。

作者:(记者 俞颖颖 潘晓林)
信息来源: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