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22M/2019-7696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对口支援与帮扶处 | 成文日期: | 2019-03-12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文字号: |
市发改委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谋发展大局、促有效投资、育产业动能、破改革难题、优民生环境、强干部队伍”为重点,努力在服务决策参谋上有新作为、在谋划推进项目上有新进展、在推动深化改革上有新举措、在培育产业动能上有新突破、在落实民生保障上有新成果。对照市领导和委本级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完成情况如下: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全力推进“市县长项目工程”。坚持高标准生成项目,每月摸排、定期督导,累计排出省级清单项目35个,总投资1088亿元。制定出台评估制度、流转制度、考评制度等配套机制,全方位做好服务,全力加快项目落地。截至11月6日,全市列入省级清单的35个项目中,已有11个项目开工建设、4个项目完成施工图设计、10个项目出让土地、2个项目取得赋码、6个项目注册成立公司、1个项目签约、1个项目处于洽谈阶段,落地率31.4%。二是优化项目计划管理。围绕四大项目计划,优化重点项目管理,完善绍兴市重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重点项目月度监测,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协调服务。此外,圆满完成全省第五批、第六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绍兴分会场组织筹备工作。截至11月8日,第五批68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第六批58个项目,开工率72%、入库率50%,计划12月底前全部开工入库。截至11月6日,全市有效投资增速-1.5%,4个结构指标3个达标,即民间投资、交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标,增速分别为17.5%、20.6%和20.1%;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未达标,增速为-20.3%。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一月一分析”制度,建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月调度制度,制定完善考评办法,开展有效投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进一步压实区块和条线责任,加强督查协调,实行半月通报制度。四是谋划2019年项目计划。启动2019年“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编制谋划工作,争取11月底前成稿后报市政府审定。
(二)着力加强战略谋划。一是谋划融入重大发展战略。落实省“四大”建设行动计划涉绍重点任务,制定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绍兴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杭绍甬一体化发展36项重点任务中33项达到节点进度,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45项重点任务中43项达到节点进度,其中省定重点任务推进顺利。完成绍兴融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战略研究,形成绍兴滨海新区空间战略规划初步成果,形成绍兴深度接轨上海对策研究初稿。二是抓好“十三五”中期评估。21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和各区、县(市)“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已全部完成,围绕重点指标完成情况、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重大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等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是完成重大课题研究。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1+7”》课题研究。编制完成大运河(绍兴段)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报送稿)并通过专家论证。四是着力谋划推进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做好首批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相关初选对接、服务指导和申报创建工作,越城区集成电路平台有望列入全省第一批创建名单(全省共5个)。
(三)着力加强经济运行分析。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趋好”的基本特征,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7,较上半年前进3位。一是做精做细季度经济分析。每季末赴区、县(市)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基层经济运行情况,听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同时,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的沟通会商,以及与省里和周边地市的对接,按月完成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企业监测分析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做好参谋。二是做深做实月度主要经济指标监测分析。按季、按区块分解GDP核算基础指标指导性目标,会同各地和市级相关部门,建立数据直报事前事中事后联动工作机制,每月召开指标分析会,研究评估变化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三是做优做好相关计划报告。完成《绍兴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关于2018年上半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报市人大审议通过。
(四)着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是推进“最多100天”改革攻坚。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思路,建立“日统计、周分析、月通报”制度,根据产业类别和制约项目审批的关键环节,加强部门联动,集中研究,集中破题,进一步优环节,减时间,逐个项目开展督查与指导工作。截至11月8日,7月备案项目实现率为66.67%,完成省定7月份赋码备案且需核发施工许可证项目“最多100天”实现率目标任务。二是率先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再造流程、再创机制,全面探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全市域范围推广承诺制,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105个项目进入承诺制改革流程,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53宗,出让面积达2885亩。省政府9月在诸暨市召开全省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和标准地改革现场会,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最多跑一次”改革诸暨模式。三是全面应用在线平台。出台《绍兴市率先实现在线平台2.0版应用“四个100%常态化”实施计划》,实施每周统计、每月通报、每季督查制度,巩固实现100%网上申报、100%网上审批、100%办件回传、100%网上应用。
(五)着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抓项目推进。扎实推进服务业“百项千亿”重大项目,完成计划年中调整,目前调整后共100只重点项目、总投资214.18亿元,1-9月完成年度计划的76.9%。二是抓机制完善。建立17个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基础指标月度预测分析机制,健全各地主管部门和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双向联动机制。1-9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达52.6%;批发业销售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零售业销售额、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住宿业营业额增速排名全省第二;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1%,排名全省第三。三是抓平台培育。围绕服务业强县、集聚区等重要平台,完成省服务业办对我市6个区、县(市)强县培育实地核查和省级集聚区实地核查。
(六)着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一是大力推进新兴产业三年行动。针对年度23项重点工作、191个重点项目,建立每月跟踪分析制度、季度通报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保障,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列入市纪委立项监督项目。1-9月,全市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24.5亿元、增加值369.1亿元,同比增长26.1%、18.6%,产值增速分别高出规上工业和五大传统产业13.5、13.9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2、12.9个百分点。二是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略) 三是大力推进军地对接服务。(略)四是大力深化平台服务。(略)
(七)着力推进特色小镇提质增效。一是强化保障扶持。积极争取省级支持,4家小镇入选省领导一对一联系名单,占全省总数1/7。印发《绍兴市特色小镇评价验收办法》,建立2018年特色小镇和中心镇项目库。二是强化培育建设。省对市经济责任制考核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全省仅3市完成);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考核优秀小镇4个,占全省1/6。成功获省级特色小镇命名1个,与杭州、嘉兴、湖州一并成为率先获命名的地市,是省内3年来唯一有命名且没有出现降格小镇的地市。9月13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盛市长作为会议唯一发言的地市级政府代表作典型发言。三是强化氛围营造。定期召开,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部署工作重点。在省级小镇的示范带动下,市级特色小镇建设也迎头赶上,贡献了全市特色小镇56%的税收、42%的有效投资和51%的旅游人次。
(八)着力抓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一是深化结对关系。市、县两级与四川相关州、县(市)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特别是与阿坝州升级成为战略合作关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各区、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先后赴对口帮扶地区调研对接,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扶贫协作新思路、新举措。二是加大协作力度。截至11月7日,省下达36项指标任务,完成34项;划拨援建、援助资金共计11730万元,完成率107%;引导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投资兴业20家,完成率142%。选派赴四川帮扶地区挂职干部14名,选派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赴当地挂职75名。三是拓展协作领域。深化特色农产品促销,多家超市与小金、金川、马边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开设专柜。动员企业优先安排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劳务人员就业,多次赴川开展劳动力转移专场推介活动,吸纳四川受帮扶地区到东部就业贫困人口392人,完成率113%;企业到四川受帮扶地区投资吸纳贫困人口339人,完成率101%。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同行——助学结对四川贫困学生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慈善援助活动,截至11月7日,向对口帮扶地区捐款捐物近2224万元。
(九)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一是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每季度对列入年度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的23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项目进度进行督查并全市通报,扎实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三看三比三学”(看改革决心、看问题突破、看机制构建,比作风、比落实、比成效,学理念、学方法、学经验)学习交流活动,我市农村闲置农房激活机制创新等4项经济体制改革典型经验获全省推广,上虞区政府债务风险“化管防”体制机制创新列入省级试点,越城区拆改用并重、地产城融合的迪荡新城建设模式获得袁家军省长批示肯定并要求全省总结推广。二是完成事业单位车改。根据省车改办统一部署,6月底出台《绍兴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完成市本级119家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审核备案,改革取消公务用车128辆,节约公务用车资金500余万元。三是完善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围绕10项重点工作内容,推动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形成突破。
(十)着力抓紧信用绍兴建设。一是建设完善信用平台。完成绍兴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基本构架建设,并在政务外网上线测试。目前,法人库汇集了全市48万家企业的信用记录,自然人库汇集了530多万人口信用记录。率先在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领域制定联合奖惩措施清单,落实“红黑名单”的奖惩措施。二是探索运行奖惩机制。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制定或转发重大税收违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海关失信企业、电力行业、电子认证服务、农资等领域的37个制度文件,建立完善我市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切实加大对各类严重失信行为和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在市场监管、商贸流动、金融、税务、工程建设、劳动用工、司法等领域协力开展信用联合奖惩工作。三是常态化发布失信黑名单。截至目前,已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重大税收违法等33个重点行业(领域)制定了失信黑名单制度,定期通过“信用绍兴”网及《绍兴晚报》等媒体平台公开曝光恶意逃废债、老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程领域、违法拖欠工资、重大税收违法、环境违法等13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失信黑名单。
(十一)着力抓好价格、粮食工作。一是抓好价格工作。完善政府定价机制,促进定价工作公开透明。调整价格减负惠民,根据省物价局统一部署,今年以来分四批次降低了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目录电价,合计降低每千瓦时8.4分,当年可为全市企业减负4.08亿元,可为全市企业减负6.80亿元/年;清理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今年以来,共检查133个部门(单位),查出48个部门(单位)72个违规涉企收费问题,多收费用7382万元。按照市区一体化要求,完成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市区巡游出租汽车运价、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等民生事项调价。二是抓好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落实。及时分解任务,建立月度通报制度,加强检查督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制定出台粮食订单收购政策,做好收购粮食质量关口前移工作,完成小麦和早稻5.5万吨收购任务。安排地方储备粮轮换15.88万吨,库存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十二)着力抓好要素、资金支持。截至10月底,全市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44亿元,省海洋经济资金2300万元。其中,通过争取保障房、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1.46亿元;3个项目获得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资金支持近1亿元,项目数居全省第一,获得资金量占全省的48.5%。今年8月,西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年产6万台新能源乘用车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复核准,为我市首个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融资发债方面,协助市城投集团申报境外发债,拟发债5亿美元。
(十三)做好首届绍兴发展大会等节会活动组织筹备保障工作。牵头做好嘉宾邀请、活动统筹、场地对接、会务及后勤筹备等工作,确保6月2 -3日首届绍兴发展大会成功举行,大会以“拥抱大湾区 发展大绍兴”为主题,到会嘉宾1000余人,发布了绍兴滨海新区、科创大走廊、文创大走廊“一区两廊”规划,现场签约16个优质招商项目,总投资687.7亿元。做好6月5-9日“香港-绍兴周”系列活动有关组织筹备工作,举行绍兴市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推介会,现场签订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智慧物流、人才和资本引进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9.23亿美元。做好11月5-7日第二届国际友城大会15个国内友城代表团服务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