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亲自首肯下,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中心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成立。该研究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单位牵头成立,是国内首个专门致力于研究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的研究中心。
现场共汇集了来自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发来祝贺视频,他说:“我和大江先生相识多年,他跟我们这一代作家有着很相似的心理历程。阅读和研究大江先生的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深思熟虑,他的目光是世界性的。”
在绍设研究中心是大江先生的愿望
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许金龙,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江健三郎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是大江先生多年的好友。他告诉记者,大江先生正是受鲁迅作品的影响,才走上创作之路,他曾多次公开说道,“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文学的血液,身上有着中国文学的遗传基因。没有鲁迅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如今,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成立研究中心,也是大江先生的愿望。
1994年,大江健三郎凭借着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的作品逐渐传入中国。许金龙表示,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大江先生文学作品和思想的研究,从而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在昨天的成立仪式上,由大江健三郎研究专家翻译的《大江健三郎小说全集》和《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正式发布。“大江先生的作品一共有36卷本。”许金龙说,目前,大江健三郎文学研究中心共有50多位国内外研究专家,今后还将陆续召集世界各地对大江文学及其他方面有研究的学者,共同解读大江先生的作品。
鲁迅思想贯穿了大江先生的作品
在大江先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中,可以清晰看出鲁迅的思想贯穿其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说,大江先生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批判性,这与鲁迅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所以,他也被称为“日本的鲁迅”。
大江先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是在1944年,那时他才10岁。父亲给他讲述了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还随手用火钩在火盆的余烬上写下“茴”字的四个写法,这让年少的大江对鲁迅文学充满兴趣。随后,他开始阅读鲁迅的作品。他曾在采访中说,《社戏》的故事充满童趣,所以特别喜欢,而当时让自己最痛苦的小说则莫过于《药》了。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大江先生还数次来到绍兴,走访参观鲁迅小说《故乡》的发生地。2009年1月,大江先生来华交流访问,其间特意前往位于北京的鲁迅博物馆。“那时候,先生正在创作长篇小说《水死》,但受多方原因影响,几乎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所以他想到来中国向鲁迅先生寻求力量。”许金龙正是当时的陪同人员,他回忆道,看到鲁迅先生的手稿时,大江先生不禁泪流满面。“当天晚上,他告诉我,刚才在鲁迅博物馆里已经对鲁迅先生作了保证,保证自己不再沉沦下去,要振作起来,把《水死》继续写下去。”
助力绍兴打造“中国文学之城”
“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研究中心在绍兴成立,意味着绍兴在文学圈中地位不一般。”市作家协会主席、《野草》杂志社主编斯继东说,绍兴要打造“中国文学之城”,首先要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研究中心的落户,无疑是添砖加瓦。
对此,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晶表示赞同。她说,该研究中心汇聚了国内外文学研究专家,也为绍兴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说,文化的作用一衣带水,近几年,绍兴正是通过搭建好的平台,举办了一系列专业的文化活动,让其站在了这个领域的前沿。“绍兴需要更多这样的研究中心,汇聚更多文化人才。”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