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美丽绍兴迈新步

——我市锚定全域提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日期:2019-04-09 09:56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春风花草丽,古城景色新。新的一年,绍兴的生态文明建设正进行着浓墨重彩的“升级革新”。

  今年初,我市明确了自然生态体系要推动“全域提升”这一新方位,由造“盆景”向建“风景”全面转变,加快实现“美丽升级”的总体基调。

  短短3个月,全市各级各部门明确责任、谋定后动、争先创优,一个个环保项目启动建设、一场场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一件件目标任务制定分解、一项项保障制度更新完善……这股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势头,应和着蓬勃有力、万物复苏的新春气象绵延推进,为新一年打造升级版“美丽绍兴”打下了亮丽的底色。

  治气治水 提高民生福祉

  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以“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式展开。其中,作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重中之重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正通过“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各项行动强势推进。

  3月27日,位于柯桥区的绍兴南燕染整有限公司因二车间、三车间在生产情况下,称药间所配套的废气处理设施未运行,被今年首轮废气专项交叉执法行动组执法人员查获。在整个行动中,执法人员通过一周时间先后检查了越城区袍江、柯桥区滨海、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绍兴滨海新城四个重点区域的20家废气排放重点企业和“散乱污”企业,发现并解决了一批涉气违法问题。

  自去年我市发布《绍兴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来,全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稳步向好趋势。去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空气优良天数306天,占全年天数的83.8%,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成绩提高了深入推进治气工作的信心,也为今年工作提供了更优更好的治气样本。上月中旬,市政府专题部署空气质量达标进位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开展工业废气、扬尘污染治理等八大行动,力争到年底实现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 

  空气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自然还有还复清水绿岸的纵深推进。越地水系自古有万流所凑、涛湖泛决之誉,水一直是绍兴的立城之本,绍兴的治水工作也一直位于全省的前列方阵。

  2月26日,市政府下发全市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标任务,明确全市今年要完成乡镇(街道)46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19个、城镇居民小区78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不久,市政府率先在全省范围内专题召开全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在4月前完成所有项目设计和招投标工作。此举标志着我市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零直排”。

  近段时间,嵊州、诸暨、新昌等地正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为属地农村新增和改造供水管网,制备净水和消毒设备。截至3月底,全市各地已排定项目87个,计划投资3.5亿元。实现了提升农村饮用水人口2.78万人,完成全年计划21.9%。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年初以来,我市还稳步推进“美丽河湖”“美丽田园”建设,调查整治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情况,强化固废、危废监管等防治污染工作。 

  拉高标杆 助推绿色发展

  “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色调。无论是钩连地块的山川水脉,还是人来车往的道路街巷,或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产内容,“绿色发展”都是必然要求、根本之策。

  今年2月,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草局准予设立,这是去年以来浙江省唯一一个获批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至此,绍兴市内国家级森林公园增至5处,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占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的11.9%。近期,我市正专案编制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从会稽山向城市东北方向瞭望,位于越城区陶堰镇的白塔洋湖河流纵横、枝津交渠,一派诗画江南的田园风光。今年以来,由洋胡泊、百家湖、白塔洋三湖及浙东古运河组成的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三大工程建设。其包含的湖泊-河流-稻田复合生态系统和水网性湿地景观结构,被认为在江南平原水网地区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截至目前,鉴湖湿地公园已完成拆违、治污、厂房搬迁等基础工作。

  这一山一水构建出了“稽山鉴水”生态功能区的整体轮廓,也为高水平推进美丽绍兴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注脚。另一方面,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蜕变。

  数日前,新昌县镜岭镇拿下了2.6个亿的外商投资,这笔资金将用于筹建景区开发项目,反哺当地经济。能够吸引外商投资的原因,正是当地丰富的旅游业态和优美的人文环境,这在几年前是镜岭人无法想象的。近年来,镜岭镇依托“千万工程”,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打响了“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一场场环境整治攻坚战,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网红村落”,串联“特色景点”,推动环境整治与农民增收的融合发展、互为辅助,走出了一条从治环境到卖风景的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城乡风貌的不断提升,调整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也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打造清洁生产企业、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年后,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也正扎实推进。

  当“绿色发展”在全域范围内多点开花的同时,这片承载着动人发展故事的土地,同样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今春以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标杆”总目标,加快推进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国土绿化美化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完成造林更新1.1万亩,完成计划的129.1%;退化林修复2.4万亩,完成计划的45.6%;四旁植树56.4万株,完成计划的53.5%。

  绍兴的“绿色发展”正连点成片,一幅青山秀水、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正在绍兴大地铺陈开来。

  多措并进 夯实主体责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需要树立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今年,我市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改革的力度空前加强。4月2日,我市召开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赔偿案件推进会议。各区、县(市)及滨海新城分别在会上通报了生态环境损害工作推进情况和案件前期工作。2019年,我市有10件重点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赔偿案件正在办理,范围涉及越城区、柯桥区、诸暨市、新昌县和滨海新城,反向倒逼工业企业加快低碳化转型升级的脚步。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正是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制度体制改革六个配套方案之一。去年,我市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情况下,强力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这一困局,在全市范围内施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问题,为新一年完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的管理制度,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新的探索实践夯实基础,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充实的后备保障。今年2月,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典型案例之一,越城区鉴湖街道栖凫村胡家良非法加工点生态环境损害案的鉴定评估工作基本完成。接下来,越城区将按照“谁污染、谁赔偿”原则,对所涉企业提出赔偿磋商。

  跳出单一的城市规划,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还体现在大区域生态安全战略的有关要求上。去年,我市根据《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编制浙江省工作方案》,出台了绍兴相关工作方案,制定了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环境管控体系的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方案。 

  一系列制度性安排,除了为企业套上紧箍咒,也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深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用制度来规范领导干部用权,拉紧了领导干部的责任红线,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的发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众志成城、高歌猛进的攻坚时期,全市上下正向着实现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的目标,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