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我市在顺利完成试点工作基础上,正式发布“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指导意见,率先在全省探索“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的新路子。自此,以政策、资本、人才等要素为核心的改革力量被不断注入到乡村肌理当中,推动农村大地重现活力。
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激活闲置农房10585幢,引入开发建设项目866个,吸纳社会资本24.5亿元,村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分别增加6267.4万元和7776.8万元。如今,“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已形成“绍兴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其作为撬动我市乡村振兴的“金杠杆”,也正在绍兴的乡村大地上行稳致远。
全面激活资源禀赋
5月的新昌儒岙南山,群峰苍翠,藏匿于山腰的千坑自然村显出一派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秀丽风光。行走在村内,原有的残垣断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古朴俨然的屋舍、温馨恬静的餐室、绿林环绕的娱乐区……改革的声音唤醒了这座蛰伏深山的古老村落,如今的千坑自然村已成功摘掉“空心村”的帽子,跻身全市一流的高端民宿村。就在这几天,村民们正在东面山景区域内,抓紧建造一座儿童游乐场,以满足住客的多元需求。
两年前,新昌乡贤潘明华4兄弟基于我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房租赁使用权融资改革等多项创新举措,萌发了在千坑自然村实施整村开发、盘活闲置农房的念头,并当即和儒岙镇达成共识。
之后,潘氏兄弟租下整村13户50余间闲置农房,租期20年,并流转周围山地近500亩,通过资金带动村内耕地、水面、山林等自然资源全方位激活,重点打造以高端民宿为核心的深山度假村——“尚诗堂·天姥山居”。空心村变成了度假胜地,村民成了山居股东,资源转化为资本……千坑这座沧桑的偏远小村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整村开发、乡贤引领的模式已成为我市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灵活推进多模式激活、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加快培育激活“三农”发展新动能的一种有效探索。 除了激活闲置农房、土地及其周边地理资源等要素外,我市在推进“闲置农房激活”改革过程中,注重挖掘农村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人文资源。
2017年底,《绍兴市刻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有关专家评审。根据规划,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村及周边将打造“刻石文化-秦始皇会稽刻石”和“诗歌文化-浙东唐诗之路发源”的文化高地。这让当时正利用岔路口村嵋山自然村闲置农房和土地构建农旅融合综合体项目的陈仁林大喜过望。有了两大文化名片的加持,再加上柯桥区全方位助力,陈仁林一下租用了3000余平方米的闲置农房,正式启动激活工程。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激活,为乡村多业态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内容储备。如今,嵋山自然村已先后开发出飞拉达攀岩、刻石山雅居等项目,其蕴藏的人文故事将是吸引省内外游客前往游览体验的重要资本。
拓展乡村发展空间
随着闲置资源的全面“复苏”,资源的驱动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作为承载这些资源的乡村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历程。“乡村生活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升级和突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乡村开设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一直是肖磊和曹东川的理想,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探村”之行后,这两个“海归青年”将目光投向了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的新昌沙溪镇生田村岩前自然村,并将自己的事业一并“栽种”到了这里。2018年初,“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的触角伸向了绍兴更远的山区,沙溪生田社,一个新兴设计室、一个乡村体验馆、一个乡村产业集聚平台应运而生。“岩前坐落在绍兴较远山区,但跳出绍兴,从整个大都市区建设来看,这里距离东部最发达地区又很近,这意味着岩前这个有着如此美丽风景的小村庄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曹东川告诉记者。
“不久之后,生田社将迎来涵盖服装、餐饮、旅游等涉及基本生活要素的新兴业态加入,目前我们已经和5家工作室达成了入驻意向。”曹东川说。在他看来,乡村的定位绝不仅仅只是田园牧歌或农林耕种的载体,不单是城市的附属和补给。乡村应该探寻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乡村独立的审美体系,而生田社的建立,正是对这一定位的真切表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也有越来越多有志青年“上山下乡”自主创业。作为“闲置农房激活”改革试点地区的上虞,更是厚植起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沃土。
去年5月,上虞区下管镇兴南村最早返乡的大学生王园园利用闲置农房开办起了稻田餐厅。在这之前,王园园已经通过互联网拓宽了自家种植的“五彩水稻”的销售渠道,并通过产品检验、包装升级等方式提高水稻附加值,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农产品之一。王园园的成功为兴南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去了更多思路和经验。去年,上虞出台“娥江英才计划”,通过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出台涉农贷款等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观光旅游等产业,吸引了近百名大学生回乡发展。
流失掉年轻力量的闲置农房,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迎来了新一代青年的加盟。目前,全市已有300多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变身创客“农小二”。这些掌握着时代发展最新脉动的年轻人,正为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带去最前沿的思想和行动,也为沉静的乡村带去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重塑乡村获得感
如今,农村闲置资源成了农民手里的“香饽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也在乡野之间进一步拓宽。
漫步于柯桥区王坛镇新联村,榆柳荫蔽,听涧水清幽,这里有一家绍兴海拔最高的书店——闲园书舍。当地的村民绝没有想到,沦为“鸡肋”的旧农房因为一间书店的到来,摇身变成“聚宝盆”。不仅如此,书舍的“网红效应”还为新联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闲园书舍的影响下,新联村已对外租赁近50处闲置农房,并正以一种特有的“文化进村”模式,在村内形成连锁业态。用当地村民的话说:“以前卖竹、卖茶叶赚不了多少钱,大家都想着出去打工。现在不但自己当起了‘房东’,村里来来往往的都是文化人,这种感觉太好了。”
而在诸暨新店湾村,也因为闲置资源的综合利用,即通过农田整顿、水库及山体开发、构筑自然主题景观等方式打造乡村综合体,树起了旅游的“金字招牌”。“能够亲手改造旧土地、建设新农村,我觉得又新奇又激动。”许多参与到乡村综合体建设项目中的村民纷纷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新店湾加入共建家乡的事业当中。不仅是当地乡民,这两年,新店湾乡村综合体吸引了许多外乡人投资创业,不久,新店湾周边区域将被连片激活,一系列极具当地特色风情的民俗餐厅、精品民宿、研学游基地等,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收入,吸引更多人群向当地农村回流。
“闲置农房激活”改革成功唤醒了农村沉睡资源,改善了村庄居住环境,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绍兴将有更多闲置农房被激活,被改造、被重建……带动许多空寂荒芜的“空心村”蜕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和休闲娱乐的新兴“宠儿”,一幅乡村蝶变的生动画卷正在绍兴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