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大数据局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夯实公共数据资源基础,积极打造“掌上办公之市”“掌上办事之市”。截至10月底,我市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项任务指标提前并超额完成,新增国家级试点2个,省级试点5个;全市归集公共数据资源总数103亿条,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归集任务,归集量较去年翻近四番;全市公共数据调用量超4500万次,调用量较去年翻一番,并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数据开放试点。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省定重大项目改革落地。
省政府数字化转型“8+13”重大项目中,我市范围内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等10个项目实现市县全贯通、功能全上线,11个项目与全省保持同步推进。一是明确目标抓重点。年初将21个重大项目列入局机关和保障中心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明确责任处室和跟踪对接人员,并实行工作进度定期联系制度,做到第一时间掌握落地进度、第一时间排解落地阻力。二是结合实际破难点。以诸暨市试点全省“互联网+监管”工作为契机,协同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制定工作模板、开展辅导培训,使“互联网+监管”工作率先实现市县全覆盖、人员全培训、执法全应用。截至10月31日,全市执法人员入库4883人,开通账号 4883人,开通率100%,掌上执法激活 4881人,激活率 99.96%; 应用掌上执法实施现场检查121809 户次,人均检查数 26.8户次,掌上执法应用率 99.99%,各项主要指标处于全省前列。三是提质扩面建试点。结合全市各地实际,积极推进“浙里办”掌上办事接入、执法监管基层协同管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规模化应用等三项省级试点任务落地生根,大力推进全市16个市级创新试点,其中协同办公系统和“浙政钉”深度融合,已上线应用66个,全面实现移动端办文办事办会等功能,新昌县开发“村村办”系统,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上虞区探索企业全生命周期“信用+”一体化监管模式,助力一线执法精准化打击。同时,用足用好“拿来主义”,通过梳理分析全省31个试点成果,建立部门对口联系机制,推动全省各地试点成果为我所用,其中“互联网+监管”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和“智慧医保”的基金监管信用体系等2个应用列为国家级试点;精准教学大数据分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3.0、省统一执法监管平台和基层治理四平台等列为全省试点。
二、多方协作,全力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共用。
按照“无条件归集、有条件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归集共享。截至10月30日,已归集全市1646类103亿条数据,其中市本级80亿条,区、县(市)23亿条,数据量比去年同期番四翻,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一是实现数据应归尽归。制定发布《绍兴市公共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大会战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数据归集共享百日会战,组织抽调区、县(市)政府、市级部门和电信运营商等60家部门(单位)近50人开展集中攻坚。组建综合协调、自然人资源、法人组织资源、城市管理资源、公共服务资源、技术保障等6个专题组进行集中办公,按照各工作组的职责分别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归集工作,做到面对面开展需求对接,点对点实施数据溯源。二是加强数据质量治理。按照《浙江省公共数据治理工作细则》,从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一致性、唯一性和关联性等维度,开展数据质量治理工作,全市共登记信息系统906套,其中部省级系统567套,市、县两级系统339套;发布《绍兴市公共数据资源目录(2019版)》,收录全市72个市级部门(单位)和6个区、县(市)在用公共数据资源6679类共122344项数据,其中可共享46451项。三是推进数据共享。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进“有条件共享”,充分发挥数据共享效应,累计发布数据共享接口398个,对接系统105套,支撑37个部门(单位)办公、群众办事数据调用超4500万次,数量共享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20%,其中省公共数据平台2398万次,市公共数据平台2901万次,电子证照库490万次,有效支撑政务服务“一证通办”“一件事”网上办、掌上办。四是试点数据开放。以省级公共数据开放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围绕“1+1+N”(1套数据开放目录、1个数据开放平台、N个数据开放领域)为核心,推进数据开放应用。目前,数据开放目录已收录60家部门(单位)14个领域481类数据,数据开放平台已开放153个数据集,146个接口,1083个数据项,梳理11个数据开放场景,积极服务综合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平台协同化、城市发展融合化等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发展。
三、多管齐下,全力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建设。
目前,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8项主要考核指标提前完成,其中网上可办率为100%,全省第1位;掌上可办率为99.37%,全省第2位;跑零次率99.84%,全省第6位;即办率为92.61%,全省第4位;承诺时限压缩比为98.08%,全省第3位;材料电子化比率99.81%,网上受理率为81.38%。同时,积极推进“杭绍甬”政务服务一体化,整合对接杭州、宁波政务审批服务平台,47个事项已与杭州对接完成,逐步实现杭绍甬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异地办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五次召开全市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区、县(市)政府主要领导均通过专题会等形式贯彻落实。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根据国家、省对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考核要求和省政府数字化转型专题会议任务分工,编制区、县(市),市级部门政府数字化转型任务书,细化分解落实16项任务。三是强化督促培训。按照“一日一告知、一周一通报”要求,及时向部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共发布每日专报22期,专项通报29期,依托“浙政钉”开发“晾晒台”,对重点工作进度晾晒排名。同时,先后召开各类协调会、推进会、培训会等40余次,组建技术专班开展重点指标、落后指标、关键部门定向攻关。四是提升事项质量。组织对全市47个部门633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逐一检查,实现质量检查全覆盖,共检查出问题事项1329个,同时,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闭环管理,目前已有效整改问题1205个。
四、多策并用,切实强化公共数据基础支撑体系。
持续推进政务云平台建设,深度融合全省政务“一朵云”体系,完善“两地三中心”容灾备份体系,依托“1363”公共数据支撑体系,实现云资源存储、管理、运营“三统一”。一是强化资源统筹。实施政务云统一管控平台,实现华三云和阿里云多云统一管理、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为全市各部门提供云主机、云存储、云数据库、云安全等政务云服务,今年新增340个云主机、1730核CPU、5.5T内存、158.4T存储服务,累计已提供1413个云主机、13000核CPU、53.6T内存、4300.8T存储服务。同时,优化云资源使用绩效,先后2次对云资源利用率不高的19部门的65台主机进行降配。二是提升数据支撑。扩充市公共大数据平台,提升交换、目录、接口服务性能,优化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充实信用、电子证照信息库,重点为智慧医保、卫健委医后付、市场监管药品安全风险管控、智慧城管一体化等提供支撑。三是强化专网整合。推进部门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的整合工作,完成财政、卫健、统计、建设、生态环境、水利、人力社保、农业农村、公积金管理中心等10个部门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另外2个专网(人防和市场监管)将在年底前完成整合。四是支撑部门应用。完成2011年-2019年市级部门信息化项目梳理,并建成项目台账,市本级共有项目2624个;共组织审核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方案576个(其中预算内507个、预算外69个),预算资金6.6亿元,核减项目164个,核减建设资金1.7亿元,重点支撑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工业服务业“亩均论英雄”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政策兑现系统惠企直通车、“无废城市”信息化系统等60余套应用系统建设。
五、多头共进,积极夯实政务信息安全防护基础。
以重大活动安全防护和灾害预警工作为抓手,建立安全领导机构,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零事故、无差错”。一是强化联络机制。在现有传统联络机制基础上,建立云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交流钉钉群,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确保电子政务基础云平台、网络及各应用系统平稳运行。二是强化安全分析。积极利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定期对全网网络安全日志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判断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风险,及时处置网络、系统、终端等存在的安全漏洞和系统风险,提升电子政务安全防护能力,2019年完成5000台以上安全防护软件迭代升级,实现部门安全终端全覆盖;开展办公设备涉密情况入驻式检查,随机抽查了6个单位600余台计算机终端。三是强化应急响应。制订并发布《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云平台、电子网络及应用系统应急处置手册,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落实各个环节的应急响应人员。同时,按照系统运行情况,分别对各系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参加绍兴市“护网2019”网络安全攻防演习,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