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81Q/2020-2014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人力社保局 成文日期: 2020-01-07
主题分类: 发文字号:

绍兴市人力社保局2019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01-07 16:21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持续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总体部署,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深化改革,致力创新,各项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1-12月份,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0.25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7万名(含专项);城镇新增就业27.46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5%以内,我市户籍法定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6%;全市人社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实现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掌上办,人力资源管理领域83项部门间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办事所需材料缩减40.5%,平均办结时间提速51%

1、全链条创新人才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增量提质工程。

一是更大范围、更加精准开行招才引智专列。继续开行活力绍兴、智引全球招才引智专列,先后赴沈阳、郑州、重庆、长沙、香港等30多座城市以及英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开展招才引智、青年活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一系列合作交流,并结合市委市政府关注重点,开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才专线,不断提升招才引智活动精准性、实效性,今年春秋季专列达成线上线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超过10.8万人次。

二是积极打响大学生留绍品牌。利用寒假期间连续三天召开六场2019新春绍籍大学生大会暨专场招聘会,举办中国(绍兴)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暨千名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梦起绍兴活动,开展2019“留在绍兴本地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场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4900多人次。

三是全力打造优秀工匠队伍。举办全市首届技能荟萃展2019年高技能人才表彰会,开办浙江大学数控工应用等高层次技能人才研修班,全国技术能手、省万人计划高技能、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等入围人数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加快发展技工院校,新昌技师学院正式摘筹成立,绍兴技师学院(筹)、诸暨技师学院试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四是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来绍就业见习实习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人才工作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完善3.0版人才政策实施细则。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在工程技术领域实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立足绍兴产业特点优化评审委员会设置,深入拓展职称社会化评价工作。在今年人才峰会上以市政府名义正式与人社部专家与留学人员服务中心、人事科学研究院、省人社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工程。

一是创新打造全省首家人才服务综合体。建成运行海智汇·绍兴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办”“掌上办”“一卡办”“全链办”“精准办,实现人才综合服务一门办尽一件事整合市级部门88个人才服务职能进驻海智汇 实现包括住房安居、子女就学、资金补助、创业贷款等所有人才有关事项实现一站办;搭建海智汇线上服务平台,政策兑现平台取消人才签字、企业盖章环节,以人脸识别替代人才签字、电子签章替代政府部门盖章等方式,实现人才服务掌上办;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颁发900 多张一卡通,可享受医疗保健、子女教育、创业创新等10个方面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实现高层次人才待遇一卡办;集成整合近万个项目合作渠道,100余位创业导师、158家投资机构及300余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资源,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科技咨询、技术孵化等创业创新全链服务,实现全链办;分析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人才数据资源、绍兴重点产业人才存量资源和企业人才需求资源,分领域、分产业研究制定引才目标,促进人才供应与需求精准对接,实现精准办

二是全力推进数字化绍兴人社建设。集中力量推进互联网+绍兴人社建设,加快推进全市人社系统集中、数据共享,向市大数据局归集人社业务数据24.77亿条,占全市归集数据27.46%,基本做到政策基本统一、数据集中统一、业务经办统一,全市人社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掌上办。

三是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头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相关工作,83项部门间办事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按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标准,全面梳理全生命周期事项进行事项联办,研究实施一件事联办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标准。建立以乡镇(街道)服务中心窗口为主、以社银合作窗口为辅的便民服务模式,推广诸暨代办点+自助服务终端+网格员服务就近办经验做法,高标准打造一刻钟人社服务圈。

四是积极探索人事管理改革。以市市场监管局下属承担检验检测职能的5家事业单位为试点,探索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活力。创新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定实施《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一是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做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工作,累计减负2.77亿元,惠及企业9.89万家;继续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1-11月全市累计实现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负1.02亿元。对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实施阶段性降低两个月社会保险缴费政策,累计减负12.24亿元。继续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发放2419.88万元稳岗补贴,有效引导企业稳定岗位,不发生规模性裁员。对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出现暂时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开展社保费返还,目前我市已享受困难企业社保费返还政策企业为1.85万家,返还金额13.28亿元,惠及职工人数45.25万人。

二是建立经贸摩擦受影响企业和重点企业常态化监测体系。通过比对美方征税清单涉及我市的2737家企业税收、贸易额、用电量等数据,提前分析企业规模性裁员征兆,每月调查走访贸易额和用电量下降幅度超过30%的企业,定期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研判。

三是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加快建设劳务协作服务站扶贫工作机构,组织企业参加浙黔携手 共奔小康”2019“浙江-贵州就业扶贫劳务协作招聘会,每月定期推送招聘岗位,1-12月,绍兴市共接收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774人。加快建设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4456个,前三季度全市共扶持帮助3537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一人就业。

4、做大做强企业和平台实力,扎实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工程。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绍兴)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对120家企业开展人才强企专项调研,为绍兴企业人力资源注入活力。成立绍兴人力资源产业园、嵊州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绍兴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入驻人力资源机构26家,1-12月为6000余家企业提供4.7万余人次服务,实现产值超5.2亿。

二是筹建人才集团。加快整合局下属企业、市公共实训基地、市民卡公司资产,筹建人才集团,全力服务绍兴人力资源发展,目前已完成下属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和评估工作。

三是筹建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发起成立绍兴人力资源服务协会,支持协会开展人力资源行业从业培训等工作,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目前已完成各区、县(市)发起人单位确认工作,目前已制定人力资源协会成立大会方案,启动协会注册登记和成立大会准备工作,开展LOGO征集工作。

5、抓实抓好关键环节,扎实推进社会保障提升工程。

一是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工作。抓住互联网+绍兴人社项目建设契机,出台《关于规全市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稳妥处理制定有利于全市逐步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举措,进一步规范社保经办流程。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实现贫困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的通知》,稳妥做好398名低保和特困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工作,确保享受待遇不漏一人。

二是常态化开展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全面落实三个全面取消要求,开展社保基金疑点信息核查和整改工作,建立全市涉刑人员违规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问题整治工作协调机制,做好社保经办工作人员近亲属养老保险参保信息核查工作,堵塞基金管理风险漏洞。对所有县市区开展安全评估及第三方审计工作,对三个县(市)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风险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基金管理风险防控水平。

6、坚持底线思维,扎实推进风险防控工程。

一是深入推进浙江无欠薪行动。市县联动创建无欠薪县、市(区),抓好平安建设无欠薪过程性指标考核,制定编印《绍兴市在建工程六项制度标准化台账指导手册》,全市无欠薪过程性指标三季度考核居全省第3位,上虞区、诸暨市、新昌县通过无欠薪县(市、区)创建验收,越城区已完成复评。在此基础上,选定诸暨市、新昌县建设根治欠薪示范区,其他区、县(市)各确定12个工程样板点,以更高标准巩固全市无欠薪工作成效。创新投诉维权最多跑一次办理模式,凡有劳动者投诉,不分地域一次接待、三天内完成处理,做到投诉举报第一时间联系、第一时间反馈、第一时间调处。做实信用惩戒工作,对全市4.8万家企业实行分类书面审查,评选出诚信示范企业366家、失信企业2家。

二是全力维护人社领域和谐稳定。以乡镇街道基层劳动纠纷化解工作纳入省平安考核过程性指标为契机,加强乡镇街道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大力培养乡镇街道调解员,积极探索和创新群体性案件处理模式,全面提升各级劳动纠纷调处能力。推进区域性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改革,全力以赴做好漓铁集团职工劳动关系处置工作。牢牢守住人事考试安全底线,组织各类考试30余项,服务考生30多万人次。以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广大老同志退休生活。

信息来源:市人力社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