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是第31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强调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灾害风险治理机制,特别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减轻灾害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全社会灾害风险治理能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气象灾害下粮油作物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吧!
粮油作物防灾减灾知识小贴士
一、水稻
(一)春季低温(3月-4月)
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尤其是倒春寒,对于早稻播种育秧有很大的影响,会造成早稻秧苗烂秧,直播早稻田死苗等情况。
应对措施:
1.移栽早稻育秧的时候要覆盖小拱棚膜保温,防止秧苗冷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大棚育秧或者玻璃温室育秧,提高抗寒能力。直播早稻可以适当推迟播种,等灾害性天气过去以后抢晴播种。
2.育秧田可短时灌深水护苗。若伴有较长时间降雨,要及时清理沟渠,防止田间积水过多。
3.已移栽大田,低温影响较小的及时追施薄肥,促进快速恢复生长;影响严重的,要抓紧补播或调运救济秧苗,或改直播早稻,错过早稻播种适期无法补救的,及时改种其他作物。
(二)梅涝(6月)
梅涝会影响田块翻耕作业,延误单季晚稻播种和移栽时机,同时也会影响早稻生产,不利水稻稳产高产。
应对措施:
1.排除积水。抓紧疏浚农田沟渠,开好平水缺,防止水稻受淹。若梅涝期强降雨导致水稻田受淹后,要及时组织力量,开启排水设施,降低外围水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轻涝渍危害。但要适当保留浅水层,防止雨后遇到高温出现高强度的叶面蒸发,导致植株生理失水而枯死。
2.清水洗苗。受淹严重的水稻田退水后,要抓紧时间清洗叶片,最好使用喷雾器,喷清水洗去沾在叶片上的泥沙,以恢复叶片正常的光合机能,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3.追施肥料。水稻受淹期间,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退水后植株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而且排水后肥料流失较多。因此,排除积水后,要根据苗情长势及时追肥,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早稻可喷施高效叶面肥,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
4.防治病虫害。重点关注水稻细菌性病害、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山区半山区及感病品种关注稻瘟病发生。
5.抓紧补种。对长时间淹水秧苗死亡的田块和水毁田块,要组织调剂水稻秧苗,抢时间补种早中熟晚稻品种,弥补梅涝灾害损失。
(三)台风(7月-10月)
台风不仅会造成水稻倒伏,同时大范围强降雨会造成水稻田受淹,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应对措施:
1.清沟排水。对受淹的田块抓紧清沟排水,灾后如遇晴热天气,避免一次性排尽田水,而要保留田间3厘米左右水层,防止高强度的叶面蒸发导致植株生理失水而枯死。
2.扶正植株。对倒伏且离成熟期尚有较长时间的水稻田块,排除田水后应及时组织劳力扶正稻秆,可采用数株水稻合拢轻扎竖直的方法,使其完成灌浆结实。
3.防治病虫害。及时做好受淹稻田及周围田块水稻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工作。
4.及时抢收。对早熟的水稻,台风到来前及早收获;对接近成熟但受台风影响倒伏严重的水稻,台风过后及时抢晴收获。
(四)高温干旱(7月-8月)
持续高温天气会使水稻正常幼穗分化和受精结实受到影响,会导致花粉败育、受精受阻,造成空秕率增加、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从而影响水稻产量。干旱缺水会影响部分连作晚稻移栽,以及单季晚稻正常生长,减少产量。
应对措施:
1.统一调配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统一调配,建立流域用水制度,杜绝“抢水”、“占水”等事件的发生。及时做好沟渠维修、清淤工作,减少漏水损失。
2.科学用水。根据不同生育时期,把现有的水源用在“刀刃”上。对未进入孕穗期的单季稻和早插已成活的连作晚稻,防止盲目漫灌,提倡湿润灌溉,节约用水,以保证返青期的连晚和等水插秧的田的用水。
3.增施肥料。在早晨和傍晚用喷施宝等叶面肥对水稻进行叶面喷雾,减缓叶片失水,提高抗旱能力。
4.科学安全用药。高温干旱易引发各类病虫害,各地在抗旱时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点做好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的防治工作。
5.及时补播。根据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布局,及早做好旱杂粮或秋菜种子的准备工作。干旱一旦解除,要及早做好绝收田的补播工作,引导农民改种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和蔬菜等作物,避免秋季抛荒,努力减少损失。
二、油菜
(一) 干旱
油菜在播种期间持续干旱对油菜前期生长有较大影响。长时间的干旱,造成土壤严重缺水,导致油菜无法吸收土壤水分而不能发芽。已经发芽的油菜,因缺水土壤养分吸收困难,造成营养不良,且生长变得缓慢,甚至发红僵苗。
油菜蕾苔期干旱,造成植株矮小瘦弱,分枝数减少,易引起早花,且花蕾数量减少,花期缩短等症状。
应对措施:
1.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建议傍晚灌水,次日及时排干水分。采用碎秸秆覆盖油菜行间,起到减少水分蒸发,保墒抗旱作用。
2.喷施抗旱剂,如黄腐酸等。喷施量根据干旱程度决定。
3.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采用尿素10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硼砂80克,兑水40公斤,每隔5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次。
4.旱情结束后,在油菜蕾苔期后期酌情补施追肥,尿素5公斤/亩。若土壤水分仍然持续干旱,宜用叶面肥兑水喷施。
(二)冻害
油菜在越冬期和蕾苔期容易遭受低温危害,即冻害。越冬期低温容易发生油菜冻害症状,如叶片发白、萎蔫,甚至出现病斑样。抽薹期冻害表现在叶片边缘烧焦状,茎秆开裂,变空,导致倒伏。
应对措施:
1.选择抗冻品种。油菜品种抗寒性差异大,选择抗寒性强、生育期中晚熟的油菜品种。
2.巧施腊肥,增施磷钾肥。选择有机肥,搭配磷钾肥。有机肥、农家肥可提高温度2℃左右;磷、钾肥可促使机械组织加厚,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抗冻性。有机肥还能通过提高土壤盐分浓度,减轻根系的伤害程度。有机肥1500公斤/亩,搭配过磷酸钙10-15公斤/亩,氯化钾5-7公斤/亩。若油菜缺氮,加入尿素5-6公斤/亩。
3.低温来临前,及时开排水沟,清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含水量,以提高地温,增强油菜防冻能力。若土壤处于干旱条件,可在冻前灌水,缩小低温骤降引起的昼夜温差,防止油菜被冻死。同时,也可以采取叶面撒施草木灰或碎秸秆等措施,对油菜起到保温作用。
4.冬前气温偏高,导致油菜提前抽薹,对于生长旺盛且起苔的油菜,选择晴天及时摘苔,并且追施尿素7.5公斤/亩,促进分枝发育。也可以采用喷施多效唑,控制早苔,喷施量为每亩35-50克兑水55-75公斤,采用无人机等喷雾。在初花期及时采用菌核净等药剂进行菌核病防治。
5.对低温造成损害的油菜,可在晴天时采用碧护喷施油菜植株,喷施浓度为0.2%,缓解受冻症状。
三、大小麦
(一)渍害(2-4月)
应对措施:
清沟理渠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追施速效肥,促根保叶。
(二)冻害(1-3月)
应对措施:灾后追施速效肥,促进植株恢复生长。
(三)穗发芽(5月)
应对措施:选用抗逆性强品种,适期播种;做到灌排通畅、降低田间湿度;在小麦开花后喷施穗萌抑制剂,防止穗上发芽;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抢晴及时收获。
四、玉米
(一)冰雹(4月)
应对措施:灾后及时清理植株;扶苗培土;适施速效氮肥,促进恢复生长。
(二)台风
应对措施:及时扶正玉米植株,用竹竿或绳子绑住;清沟排水;拔除下部枯枝败叶,增强通风透光;增施速效肥料。
(三)涝害
应对措施:及时排水;清除下部叶片,增强通风透光;适施速效肥料;加强病害防控。
五、大豆
涝害、冰雹。
应对措施:
1.迅速排除田间积水。大豆苗期和成熟期尤其怕涝,应及时采用排水机械或挖排水沟等办法排出田间积水和耕层渍水。
2.整理田间植株。大豆浸泡在明水之中或渍水地块,植株容易倒伏,必须及时扶正、培土,清洗叶面污泥以恢复光合作用。
3.及时中耕松土。中耕可以散去土壤多余水分,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次生根的生长发育,加快苗情转化。
4.合理增施速效肥。灾后可适当追施磷酸二氢钾、叶面宝等叶面肥防止植株早衰,待大豆恢复生长后,可及时追肥尿素每亩5-10公斤以增加产量。
5.防治病虫害。涝害过后,田间温度高、湿度大,多种病虫害易发生。可用吡虫啉防治大豆蚜虫,用溴氰菊酯防治豆秆黑潜蝇、豆荚螟等。
六、马铃薯
冻害(1-3月)
应对措施:
1.有双膜覆盖的及时修复雪毁小拱棚,清除膜上积雪,在拱棚内加盖稻草,拱棚外在傍晚加盖遮阳网等覆盖物,可有效保温防冻。
2.露地播种的应清除地表积雪,检查薯种受冻情况,若大部分种薯完好,应在晴天中午土壤未封冻时在播种孔四周中耕松土,并加施草木灰、覆盖稻草或有机肥。若种薯已完全冻坏,应考虑改种或重种。
3.准备适量同品种种薯,在大棚或小拱棚内催芽,在气温回升后及时补苗。
4.疏浚田间排水沟渠,尽快排除融化雪水。
5.在低温冻害后,马铃薯田间易发生立枯病。因此,除对晚疫病、青枯病等进行常规防治外,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