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268P/2020-9026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0-10-23 |
主题分类: | 农业 | 发文字号: |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年初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清单,创新思路、完善举措、加大力度,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干出成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18亿元,增长2.5%;增加值211.07亿元,增长2.4%;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20元,增长9.1%;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03元,增长12.5%; 全市村集体总收入增长11.2%。
一、特色亮点工作
1.“闲置农房激活”“绍兴经验”全省推广。出台扶持政策,制定负面清单,做活资源推介,探索形成五种模式、七大业态,今年已新引入项目1495个,吸引社会资本31.7亿元,激活农房141.1万平方米,改革创新得到袁家军省长批示肯定,省委改革办发文全省推广、并推荐到中央改革办。
2.“国字号”园区创建和改革试点加速推进。诸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2个国家级项目共计完成投资8.6亿元,等待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验收;越城区、诸暨市2个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创新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政经分离等做法,完成试点任务;柯桥区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公共服务2项改革试点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
3.“稳产保供”组合拳稳扎稳打。总投资15亿元、出栏总量50万头的“网易味央”现代农业生态产业链项目落户嵊州,全市谋划确定新建万头猪场5家;品质农业“双十大”项目完成投资9.6亿元;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率先完成省级申报并全部开工;“美丽场园”建设继续领跑,新增美丽渔场创建,实现优势产业全覆盖。
5.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实现“零”突破。配合供销部门正式启用“会稽山珍”“鉴湖河鲜”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首批76家经营主体、200余种农产品获使用许可。
6.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率先“破冰”。抓住“无废农业”试点契机,全省率先出台指导意见,依托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探索建立农膜回收“以旧换新”和财政补贴制度,提高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水平。
7.“一分两清三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百日行动”收效明显。列入主题教育八大专项行动之一,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6.7%;清理乱堆乱放111640处,整理庭前屋后66443幢,拆除空倒房6207幢、37万多平方米,综合利用3740幢、21万多平方米;所有农村公厕纳入环卫保洁体系。
8.集体“三资”管理“无现金化改革”率先启动。按照便捷、规范、数字化要求,打破传统,省内率先推行以村务卡、无现金缴存、网上审核、银联直付为内容的集体“三资”去现金化改革,在柯桥区试点基础上,在全市推开。
9.“两进两回”有力推进。积极助推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累计培育大学生农创客474人,选树全市首批乡村振兴“领雁”人才105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立首期2000万元小农户发展菊产业扶持基金。
10.“蓝莓产业扶贫”入选今年第6个国家扶贫日产业扶贫优秀案例。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快推进产业兴旺
1.落实稳产保供。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累计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0.51万亩,总产量2.9万吨;早稻种植面积24.48万亩,总产量10.87万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与上年持平或略增。发展壮大茶产业,全市名优茶产量1万吨、产值2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7%、7.32%,大佛龙井品牌价值达43亿元,列全国第6位。推进菜篮子建设,全市打造蔬菜基地18.69万亩。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做好生猪生产保供,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继续开展“百场引领、千场提升”行动,推动总产能50万头的“网易味央”现代农业生态产业链项目落户嵊州,谋划确定新建万头猪场5家,完成省定88万头出栏任务。
2.推进产业提升。诸暨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项目基本完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98亿元;嵊州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诸暨东白湖茶叶香榧、嵊州甘霖果蔬被正式命名为第二批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扎实推进“双十大”项目(品质农业十大种养殖业基地项目、十大农产品加工和农旅结合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3亿元。培育提升农业品牌,配合供销部门正式发布“会稽山珍”“鉴湖河鲜”两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开展省知名农业品牌申报,共推荐7个省知名农业企业品牌、4个农业公用区域品牌。成功举办2019年绍兴市农博会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绍兴庆丰收系列活动,积极组织系列农产品参加杭州、宁波、深圳“绍兴周”等展示展销活动,扩大绍兴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稳步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全市创建“机器换人”示范基地23个,嵊州市“机器换人”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
3.实施绿色发展。全面启动“无废农业”建设试点,编制完成《绍兴市“无废农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置、利用管理,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56%,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83%,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置率100%,均超省定目标。积极开展农业绿色创建,全市19家基地开展省级农业绿色示范区建设,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15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认证数量总数101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451只,地理标志产品13只,三品认证率56%。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县镇村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上虞区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越城区创建成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主要农产品省级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保持100%。
4.抓好主体培育。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头引领作用,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19家。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发展,组织开展“空壳社”清理,共提升规范化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53,培育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3个。积极培育大学生农创客,举办“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2019绍兴市大学生农创客创业创新系列成果展暨成果推介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农创客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新增大学生农创客260人,累计474人。
(二)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创建有力推进。配合市委组织部推进第二批“五星达标、3A争创”,重点抓好“美丽星”“富裕星”指导推动,完成第二批新创建519个“五星达标村”和51个“3A示范村”,全市累计成功创建“五星达标村”1366个,占60.7%,“3A示范村”102个。联动推进美丽乡村“点线面”建设,新启动田园寄情、桃源觅隐、漫游小镇、卮山探云、七彩烟山等5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续建鉴湖渔歌、浦阳两岸、云上东茗等3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完成投资4.03亿元,新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3个、特色精品村51个,建成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美丽乡村精品村30个。有序推进“美丽场园”建设,修改完善市级美丽场园创建标准,新增美丽渔场创建,推动89个单位开展市级美丽场园创建,实现优势产业全覆盖。
2.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组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行动,以“一分二清三化”为重点,清理乱堆乱放111640处,整理庭前屋后66443幢,拆除空倒房6207幢、37万多平方米,综合利用3740幢、21万多平方米;完成“三线”整治村整治660个,累计完成1523个村;创建美丽庭院28.2万户;所有农村公厕纳入环卫保洁体系;进一步夯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础,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绍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6.7%,26个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村(3个资源化处置站点)投入使用。
3.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效加强。有序推进省级第五、六批历史文化村落5个重点村、18个一般村保护建设,扎实开展重要古建筑古遗迹保护修缮、不协调建筑拆除改造、村庄景观化改造等工作,完成投资0.98亿元,顶瓦修补2.2万平方米,墙体加固1.5万平方米,古建立面修复3.1万平方米,构建修复783个,立面改造2.4万平方米,修复古道3.9公里,全面完成第五批保护建设任务;完成第七批3个重点村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完成第八批申报工作。组织开展农耕文化博物馆基础信息采集,摸排上报农耕文化主题类博物馆19个、村史馆105个。
(三)积极助推强村富民
1.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印发消薄工作意见,制订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抱团项目的相关政策,会同市委组织部编发“发展集体经济‘十法’”,落实市级结对帮扶资金820万元,重点支持嵊州、新昌“抱团”项目建设,不断加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与引导。全市村集体总收入50.30亿元,同比增长11.2%。大力推进村集体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土地、山林等集体资源,多措并举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市总收入20万元、经营性收入6万元以上村比例已达100%。积极主动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时并村并账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加强业务政策指导,促进调整工作顺利展开,全市新组建292个村实现并村并账、“三资”融合两个100%。
2.低收入农户增收稳步推进。以市委名义出台《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实施意见》,成立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召开全市现代农业与小农户增收现场会,成立首期基金为2000万元的小农户发展菊产业扶持基金,签订田园综合体打造、茶叶种植、蛋鸭养殖等多个现代农业带动小农户增收项目。完成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动态调整,目前我市现有低收入农户为3.5万户、5.6万人。加强兜底保障,积极推动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工作,诸暨市、嵊州市率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3.农民培训扩面提质。以“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总抓手,办好市农民学院、县农民学校,积极发挥绍兴市乡村振兴学院、棠棣乡村振兴实训基地作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全市培训农民8.4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31万人,高素质农民1689人。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选拔工作,举办2019年中国.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峰会第一届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成果展示暨乡村振兴大讲坛活动,全市推荐形成首批“领雁计划”人才105名。
(四)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1.“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有声有色。制订出台全市“闲置农房”激活扶持政策,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工作的通知》、《闲置农房激活负面清单》等文件,召开全市现场推进会暨推介会,制作宣传视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我市经验做法在省委改革办《领跑者》第18期刊发并在全省推广,获得袁家军省长批示肯定,正被推荐到中央改革办和全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2019年新引入开发建设项目1495个,吸引社会资本31.66亿元,激活闲置农房4485幢、141.13万平方米;创建闲置农房激活先进乡镇11个、示范村20个。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指导越城区、诸暨市推进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出台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政经分离、物资采购、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及股权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完成各项试点工作。越城区深化寨下等5个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和社区“政经分离”深化试点工作,发放农村集体股权抵押贷款861笔、15604万元;诸暨市累计发放各类产权贷款6070户、贷款余额7.78亿元。完成全市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复核修改,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
3.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组织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开展问题排查和整改落实。出台《促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若干政策意见》,明确含金量更高的9条扶持政策,配套制订《实施细则》,激励推广整村整畈、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柯桥区、上虞区、新昌县等地配套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今年新增土地整村流转村11个。
4.“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效落实。根据机构改革赋予新职能,做好权力清单调整和省政务网上公开信息更新完善,梳理调整最多跑一次事项82项,落实做好1项“一证办”事项、14项“全城通办”事项和74项“移动办”事项相关工作,市本级完成“最多跑一次”事项办件526件。积极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工作,梳理确定“动用市级储备种子”等4个事项列入全市部门间“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明确各事项的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推动部门间办事效率提升。
三、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努力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增收、深化改革上取得新成效,力争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嵊州市、新昌县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12万元以下薄弱村、其它县域消除20万元以下薄弱村;全市新增25%左右的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
(一)推动产业更旺
1.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和提升,推广应用水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开展省市县三级粮食高产“千、百”示范区(方)创建,加大优质稻米加工和品牌化营销支持力度,做响“越乡好稻米”,确保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30亿斤以上。抓早、抓实、抓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完成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启动建设8万亩。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抓好生猪增产保供,加快落地万头猪场5个,力争2020年全市生猪年出栏稳定在107万头。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确保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调优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
2.实施产业提升“2020 ”计划。推进“10个现代农业园区”和“1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即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强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农业特色强镇,建设4个特色农业公园;重点扶持建设嵊新高山名优茶、虞南四季鲜果、山下湖珍珠等1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聚焦生猪保供、产业融合、数字农业和精深加工,推进网易味央现代农业生态产业链、山下湖珍珠养殖示范、蓝莓精深加工产业化等10个农业种养殖业类产业项目及10个农产品加工和农旅结合类产业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年度投资8亿元以上。
3.推进品牌强农。开展市级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征集确定品牌名称、logo,出台管理办法,完成商标注册并申请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和保护;会同供销部门加强“会稽山珍”、“鉴湖河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介,实体化运作首家公共品牌农产品直销店。深化“三品一标”建设,2020年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一标”率达56%以上、新认证绿色食品15只以上。办好2020年中国(绍兴)茶叶博览会、绍兴农博会等重要节会,进一步扩大绍兴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合格证制度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4.开展数字农业试点示范。推进物联网、大数据、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和种子种苗繁育中的应用,推动农业“两区”、特色农业强镇、规模化种养殖基地等数字化转型,争取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数字植物(育种)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5个以上、省级数字乡村创建试点示范县(市)1个。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引领,做强优质种质资源,推进茶叶、水稻、兰花、菊花品种园建设,在中国茶科所嵊州实验基地建立亚洲最大的茶树品种园,在嵊州良种繁育场建立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园,在柯桥漓渚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兰花品种园,在柯桥海丰花卉建设全省最大的菊花品种园。
(二)推动乡村更美
1.推进美丽乡村全域提升。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行动,对标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认定办法,全面开展村庄建设发展水平调查评估,查找薄弱环节,实施对标提升,全市新增25%左右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深化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力争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9个、特色精品村20个以上;创建市级示范乡镇8个、市级特色精品村30个、新增美丽庭院3万户。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以“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为品牌,立足全域,串点成线,规划设计2-3条集“景美、食美、宿美、人文美、产业美、体验美”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游线。
2.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以一年“补短板、强基础”、两年“提质量、广覆盖”、三年“健体系、出成效”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编制完成县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专项规划,制定出台《绍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0%、分类投放准确率达20%,回收利用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45%和90%以上,新建21个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80个项目村,覆盖116个村),新增处置能力59吨/日。
3.推进“无废农业”建设。全面落实“无废农业”建设实施方案,建立“无废农业”考评体系,探索完善农业废弃物长效管理机制,推广使用环保型饲料8万吨,在存栏3000头以上养猪场推广密闭式发酵罐,建成50家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五大模式,建成秸秆全量利用技术示范区2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加强农膜市场准入管理,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建设农药废弃包装物标准化收储仓库6个,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
4.提升乡村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开展前五批109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建设成果“回头看”,推进第六、七批22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完成保护工程进度80%,启动第八批保护利用工程,推动工作重心从保护项目建设过渡到传承利用上。传承好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华文遗产保护,挖掘、传承一批具有绍兴品味和地域特色的活态文化,切实做好淡水鱼水族馆布展设计及指导工作。
(三)推动农民更富
1.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升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制定“消薄”方案,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发展100个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新增10个整村土地流转村,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嵊州市、新昌县12万元以下村、其它区(市)和滨海新城20万元以下村。
2.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加大产业扶持带动,依托来料加工、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等适宜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建立产业扶贫基地5个;加强低收入农户劳动技能培训,有劳动能力的都能获得培训机会;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项目,力争实现全市现有3.49万户、5.36万人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3.推进农民素质精准培训。用好、用活各级培训平台,加强与省农科院培训项目合作,完善农民学院、农民学校、乡镇成校等分级培训体系,有效发挥绍兴市乡村振兴学院、棠棣乡村振兴实训基地作用,全市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万人、大学生农创客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680人。依托市第一届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库,会同相关部门组建乡村振兴“领雁人才”服务团,开展百场巡回宣讲和技术指导服务。
(四)推动改革更活
1.深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做活资源推介,制作“闲置农房激活”宣传片,举办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闲置资源和招商项目推介会5次以上。做优项目设计,举办闲置农房激活设计大赛,建立闲置农房激活技术协作单位库。做大激活增量,以全域激活的理念,推动农村闲置土地、山林、水域、文化、旅游等资源全面激活,继续开展闲置农房激活示范村评定,新吸引社会资本20亿元以上。
2. 打造集体“三资”管理样板。全面推行农村“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充分借助现代财务管理和网络支付方式,按照支付网络化、收入“无币化”、审核分级化、管理民主化的要求,以点带面,在全市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力争基本实现全覆盖。
3.积极推进改革试点。积极向上争取试点,力争上虞区列入农业农村部宅基地改革试点、省级数字乡村创建示范县,柯桥区列入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指导柯桥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两项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的改革试点,力争早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