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文广旅游局(文物局) > 政务动态

“两宋论坛·南宋文化和宋代帝陵研究论坛”在绍兴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0-11-10 14:07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今天上午,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两宋论坛·南宋文化和宋代帝陵研究论坛”在绍兴圆满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家齐,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等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余位专家,绍兴市本级及各区、县(市)文旅系统负责人、绍兴地方文史专家、媒体等出席论坛。绍兴市政府副秘书长周宝林担任论坛主持嘉宾,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晓燕、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先后致辞,多位专家发表了主旨演讲,三个小时的论坛,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丁晓燕副主任表示,自2018年以来,绍兴以建设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为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弘扬绍兴的南宋文化。举办“南宋文化和宋代帝陵研究论坛”是今年推动遗址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论坛提供一个促进专业探讨与交流的平台,共同推进南宋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为绍兴南宋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感与思路,将古城绍兴打造成为中国南宋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地。

郑建华副局长指出,绍兴宋六陵作为南宋帝后陵寝所在,是南宋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宋六陵的考古工作一直是省文物局重点工作,为此,省文物局批复成立了“浙东考古基地”。2012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文物部门经过6年调查勘探,3年考古发掘,揭示了两组陵园建筑遗址,取得重要成果,为两宋陵园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王巍理事长充分肯定本次考古交流活动,他指出,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在全国考古人眼中,绍兴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各个时段都有重要的发现,例如史前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在这里都有丰富的遗迹分布,还有越窑青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十年来各地都开始重视秦汉以后的考古工作,南宋考古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新的阶段,南宋帝陵逐渐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之一,令人十分欣喜。

专家主旨演讲阶段,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晖达担任学术主持,并就“南宋帝陵攒宫制度的演变”作主旨演讲,介绍了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宋六陵所做的考古工作以及取得的最新成果。

南开大学教授刘毅就“南宋攒宮的位次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指出,宋朝皇室极端迷信“五音姓利”之说,陵墓排列顺序有固定的规则。按照“五音姓利”的理论,赵姓所葬以从东南到西北、自尊长而卑幼鱼贯排列为吉。

北京大学教授徐怡涛发表了关于“发现与复原古代建筑的原生秩序建筑考古研究的基本逻辑”的演讲,他指出,建筑考古学研究的目的是尽可能揭示建筑史料的历史真实性让建筑成为见证文明的信史。具有奠定文化遗产的价值基础,也让遗产保护利用更加科学有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关于“永阜陵与永茂陵——从‘五音墓地’到‘形法墓地’”进行主旨演讲。他认为,永茂陵离开“南陵区”,来到宝山脚下,既未遵循昭穆序次,更已突破“五音墓地”的模式,明确向“形法墓地”转变;“今此神穴坐壬向丙”,一改国音“坐丙向壬”的大利向,由“大利向”转为“小利向”。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作了关于“宋遗民对琴曲之演绎与创作”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宋遗民们面对著共同的鼎革沧桑的残酷现实,表现出思想行为的趋同性,具有有共同的心迹和一致的情怀,其琴曲中表达的“惓惓之意”,有忠君的价值立场,与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其隐逸情怀,更是切中中国传统文人入世与出世兼容的思想情怀。

论坛的最后,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代表活动主办方,对所有关注、支持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及本地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的倾情参与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提出愿景与期待:绍兴的未来走向一定是以文化作为它的标识和推动力。我们很期待无论是宋文化还是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未来建设,继续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关心和厚爱。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五年前启动文化浙江时讲过的一句话作为绍兴分论坛的结尾。他说:“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