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的文件精神要求,绍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在组织各校自查自评、数据填报、问卷调查、汇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评审、实地督查等方式,对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情况、师生教育情况、学校专业情况等84个采集项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情况公布如下:
一、 基本评价
1. 办学布局不断优化。近年来绍兴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更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布局不断优化。通过职教网点“撤、扩、并”,将原先37所“弱、小、散”普通职校整合为18所“强、大、优”规模职校(公办15所、民办3所),撤销23个专业,新增50个专业,在各县域范围内形成了各校主体专业按专业大类错位发展,具体专业不重复设置的专业布点格局,在全市形成了以公办为龙头,民办(部门办)为补充,有序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现有12所国家级重点职校,4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6所浙江省名校立项建设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到2019年已成功创建19个省级名专业(品牌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扶持发展了48个省级示范专业、21个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和20个市级优势特色专业,着力培育了15个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
2. 办学条件稳步提升。绍兴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确保全市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促进办学条件稳步提升。现有全日制中职在校生47572人,校均规模2643人。全市中职学校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达54690万元,校园占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5万余平方米。目前财政正投入9.6亿易地新建绍兴市职教中心,投入1.5亿扩建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和绍兴艺术学校的易地新建或改扩建工程也在施工建设中,基本满足“每个区域范围内,平均每30万人口应规划建设1所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满足就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要求。
3. 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绍兴市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中职学生“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艺精湛、身心健康”的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办学质量日益提升。(1)省“三名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在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创建活动中,绍兴市的 6 所名校、20 个名师(大师)、19个名优专业(群)在接受省评估院的二批次立项建设中期验收中,首轮评估合格率为100%,优良率为81% ;第一批的第二轮评估合格率为 100%,优良率为83.33%,其中有两个项目的评估成绩排在相应类别的全省第一。(2)中职高考成绩全省前茅。2019年绍兴市中职学生升入高校的学生达 9028 人,提高 8.3个百分点,本科上线总人数提高2个百分点。(3)技能竞赛全省问鼎。在全国13次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共获113金136银74铜,有10次金牌数位居全省第一。2019 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10金16银7铜,金牌数再次居全省第一。其中,柯桥区职教中心获5枚金牌、奖牌总数位列全国第七,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获4枚金牌、奖牌总数位列全国第十。(4)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2019年全市共计中职毕业生15571人,就业15487人,就业率达99.46%,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劳动合同达97.4%,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3.7%。毕业就业起薪在3000元以上的达46%,毕业生就业满意率达97.8%。(5)社会服务培训进一步扩大。各中职学校围绕绍兴市产业特点,通过完善培训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校的师资和场地设备优势,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探索服务新模式,打造与地方经济接轨的精品培训课程,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019年职业与成人教育类学校共计培训877675人次。
4. 师资队伍茁壮发展。绍兴市现有师资队伍教职工3390人,专任教师3174人,其中文化课教师1357名,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合计1799名,师生比为1:14.99(专任教师与在校生比)。近年来,绍兴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把职称评聘权、教师录用权、岗位设置权、岗位聘用权、绩效考核权五项权力下放给学校,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促进师资队伍发展。在专业教师招聘工作中,允许职业学校在编制限额内自主面向社会招聘甚至特招能工巧匠,切实增强教师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同时,注重培养职教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全市培育省名师工作室9个,省大师工作室11个。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明确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两年内要到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6.88%,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0%,技师比例为55%,提前达到了教育部提出的“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的要求,绍兴中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案例入围全国职业院校典型案例。
5. 产教融合有效推进。绍兴市把职业教育专业链融入当地产业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实施“五引进”教学模式(即引进企业技术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引进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引进企业项目作为教学实训项目、引进企业人才认定标准作为学生评价标准、引进企业文化作为学校学生职业素养要求),共建成“教学工厂”46个,使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岗位实践相融合。通过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工程,由职业院校、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在全国率先建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产教融合指数年度评估。通过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将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当学徒,按“学生_学徒_准员工_员工”主线开展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目前,全市已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3个,建设各级各类校内实训基地64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30个,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2个,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5所,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协同教学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虞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入围2019-2020年度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公示名单,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共育产教融合工程、诸暨技师学院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入围2019-2020年度省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公示名单,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的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入围首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二、 主要问题
1.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有待提升。虽然绍兴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学历至上”的传统教育观、人才观、就业观的影响,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缺乏信任与认同,职业教育的地位仍然相对较低,“崇尚一技之长、凭能力不唯学历”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2. 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有待优化。当前绍兴市中职学校所设专业对应三大产业的比例分别为一产2.3%、二产39.8%、三产58%。据市统计局2019年相关数据,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47.9和48.5。第一、二产业类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比,所占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类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相比,比重明显偏高。另外,有待进一步建立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匹配的专业链和专业群。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还不够高,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在本地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跨行业就业或者到外地就业的情况仍然存在。
3. 产教融合的深度有待加强。虽然绍兴市产教融合已在“点”上有所探索或突破,但整体来说产教融合的力度不够大、渠道不够畅通、形式较为单一,深度及广度都有待加强。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积极性不够高,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环节、质量评价等方面尚未与产业、企业实现深层次对接;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缺乏相关企业实践经验;中职学生升学比率高达58%,直接就业的学生数量逐步减少,加上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身心发展不足,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 改进措施
1. 加大宣传,坚持普职协调发展。
为逐步形成重视技能人才、支持普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每年一度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和绍兴市职教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宣传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二是根据绍兴市初中毕业生生源情况,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在源头上控制普职比大体相当,确保中职规模与地方区域发展需要相适应。
2. 统筹兼顾,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为使中职教育更好的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应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谋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一是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一批与绍兴经济建设关联度大、契合度高的主体专业,实现同一个区域或组团内各校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目标。二是紧密对接 “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着力培育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配套的学科专业,巩固提升印染、化工、黄酒、珍珠、金属加工等传统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推进专业与产业进一步吻合。
3. 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为积极落实《绍兴市深化产教融合五年行动计划(2020-2024年)》,在全市形成中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生态,促进地方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一是推进双千工程(千名技师进校园、千名教师下企业)。积极探索中职学校教师跨界融合发展途径,严格落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每5年累计不少于半年、新入职专业教师前2年赴企业集中实践锻炼至少半年以上的制度。二是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引领,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市级现代学徒制示范项目的辐射作用,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全面深化中职学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活动,积极推行订单班(联合班)培养模式,把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与课改工作相结合,落实好招生招工一体化。三是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以职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评价在办学模式、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按照证书标准,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1和X有机衔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四是鼓励学校“引企入教”。鼓励学校借助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公共实训平台、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实施省“百校千企”和“千企万师”工程,鼓励学校和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五是丰富校企合作方式。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开展学徒制合作,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六是加强督查评估。根据绍兴市刚出台的《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指数年度评估。通过评估,对各地各校的产教融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为各地各校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