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653/-00000 公开方式: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主题分类: 发文字号:

2019年绍兴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0-02-06 16:27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2019年,在省科技厅的指导支持下,绍兴市围绕打好“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全面实施科技新政,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设区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由全省第七位上升至第二位,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39.69亿元,增长45.8%,全省第一。1-12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3.4%,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8.22亿元,同比增长7.6%。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优化创新资源。一是实体化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成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抽调11位年轻干部组建工作专班,实体化运作,编制科创大走廊建设规划,形成“一个核心、七大平台、十大标志性工程、百项千亿重点项目”的布局。主动对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三大科创走廊,举办绍兴科创大走廊合作推进会,与杭州城西、宁波甬江两大科创走廊签订合作协议,启动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建设。集成电路小镇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和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推进新昌杭州紫金科创港、杭州滨江“诸暨岛”“上虞号”等研发飞地建设。二是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贯彻落实全省现场会精神,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推进大会,按照“传统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全覆盖”目标,完善综合体建设布局规划,市、县两级建设30家综合体,5家新列入省级名单。三是加快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的模式,制定引进共建研究院管理办法,采取“一院一策”方式,加快创新载体引进落户。新引进上海大学、天津大学、东华大学等8家高校共建研究院,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绍兴分中心等2家著名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的众创平台,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8家。

(二)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6家,净增379家,总数达1346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2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9家。二是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绍兴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方案》,运用5G+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对13个重点行业777家企业分步推进,形成“一区域一平台,一行业一朵云”体系。1-11月,重点传统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1.5%。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系统摸排卡脖子技术难题,依托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主动设计实施传统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新兴产业示范、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4个科技专项。修订出台《市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等4个管理办法。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三是加快人才智力集聚。推进浙江省外专工作站试点城市建设,推广外专工作站“一站一人一批项目”运行模式,加快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新增浙江(绍兴)外国专家工作站10家,柔性引进海外工程师近200人。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区域创新动力。一是加强创新统筹。结合机构改革,市县两级均设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实行区、县(市)委书记抓科技创新述职评议制度,组织科技企业、科技人才面对面评议,完善创新型城市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创新工作格局。二是实施科技新政。出台绍兴“科技新政20条”,更大力度支持高企培育、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的通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三是总结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加强绍兴全面创新改革省级联系点建设,制定实施《2019年全市推广新昌经验暨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全面总结新昌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全域推广新昌模式。

(四)突出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按照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要求,组织开展“千企大走访”,摸排提炼企业技术需求495项,征集高校科研院所各类科技成果1106项。开展“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绍兴行”等系列活动,共举办各类科技对接活动33场,达成意向项目合作131项。推动科技市场与人才市场整合,建立技术交易、管理服务和考核评价等一整套标准化运营规则,1-12月实现技术交易额56亿元。二是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服务。制定科技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方案,以“四简四优”为突破口,全面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项目评审、企业申报、机构评估等事项网上集成化管理,精简申报材料、减少填报内容、压缩评审时间1/3以上。三是深化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出台《绍兴市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9—2022)》,新昌县列入省第二批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新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全省第一,嵊州陌桑高科工厂化养蚕项目入选2019全国十大颠覆性创新榜单。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发放创新券4686万元,使用1866万元。

(五)推进“清廉科技”建设,提升创新治理能力。一是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认真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抓实抓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二是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两个责任”,深入推进“清廉科技”建设,制定实施《2019年局党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工作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全力推进市委巡察整改工作。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各项任务,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每个处室按照“每周办一件实事、每月办一件新事、每年办一件大事”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用好“处室长沙龙”“青年科技论坛”等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干部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切实增强“科技三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2020年工作思路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重点企业高新化、产业链现代化、创新平台高级化和创新生态优质化。主要指标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达2.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技术交易额45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六大”提升行动。

(一)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制定《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提升行动计划》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深化科技“三服务”活动,组织高校院所、创新载体服务科技型企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特级一级建筑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建立创新导向的企业评价机制。扩大高校院所有效研发投入,加大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加强研发投入统计监测,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40家,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增长8%以上。

(二)实施企业主体提升行动。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推动“5G+工业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研究制定市外研发机构回归的政策措施。打造绍兴科技大市场2.0版,实现技术交易额45亿元。

(三)实施创新平台提升行动。高水平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编制2020年科创走廊十大标志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快推进镜湖、滨海两个科技城建设。支持高新区利用体制调整契机,扩容提升,争先进位,擦亮国家级高新区牌子。推进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出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实行分类考核、动态评价、优胜劣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开展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争取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20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以上。

(四)实施基础应用研究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实验室体系建设,通过主动对接、设计布局、跨领域联合组建等方式,争取在集成电路、化工等领域启动建设省级实验室。全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制定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指南,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域外研发基地。持续推进“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建设工作,制定监测评价办法,推进引进共建研究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推动研究院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建立服务地方产业常态化工作机制。

(五)实施创新网络融合提升行动。加快科技创新“融杭联甬接沪”,加强与G60科创走廊等科创资源对接,积极推进创新券通用通兑、产业技术联盟共建,承接科技成果外溢和创新人才外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继续开展“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绍兴行”等各类科技对接活动,以“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方式,带企业上门对接国内重点高校院,实现科技精准对接,全年组织(参加)科技活动30场以上,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20项以上。

(六)实施创新生态环境提升行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认真做好创新型城市“预评估”工作,评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编制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一批好专家、好团队,全面喊响创新光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绍兴全面创新改革样本。建设绍兴“科技大脑”,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推动科技云服务平台升级,打造“一网式覆盖、一网式服务、一网式管理”的绍兴“科技大脑”。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