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古韵之显

发布日期:2020-03-20 10:56 浏览次数: 字体:[ ]

对于建城251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绍兴来说,“老”是城市精气神的根底财富,构成了其独特的城市魅力。

但当下,绍兴人最引以为豪的古城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形成了不得不直面的矛盾。9.09平方公里,负担着行政、商业、文化、医疗、教育等多种城市功能,设施布局紧凑,人口高度密集,交通不堪重负,多年来古城都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很累很挤,古城保护步履维艰。

疏解非古城功能,“减”掉冗余包袱,把古城“让”出来,这是绍兴古城保护的思路,更是当下刻不容缓的行动。

让古城露颜

北宋越州通判沈起在《志省堂记》一文中写道:“城之中有山,以胜概名天下者,唯余杭、会稽、丹阳、括苍、闽五郡焉。”

确实,绍兴“三山万户巷盘曲”,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立,是古城的地理坐标,更是绍兴的历史之山、文化之山、名人聚集之山。

但长期以来,“三山”一直颇为沉寂,虽然给市民游园健身带来不少益处,但人气寥寥,其价值远未发掘到位,更不用说融入古城整体设计。

相关专家认为,绍兴古城保护利用,重振“三山”活力是首位。以城市设计理念“显山露水”,不搞大拆建,而是把古城的特色亮出来,把绍兴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风貌显出来。这是绍兴坚守自身个性、避免“千城一面”的关键一步。

去年,古城保护范围内共征收13个区块,1428户,建筑面积达17.41万平方米。其中,经营了25年的绍兴老牌酒店——海港大酒店完成征收,根据古城规划设计,酒店拆除后,更多塔山景观将显露出来,还公共景观空间于市民。原绍兴汽车北站、曾经的“绍兴第一高楼”绍兴大厦已经拆除,为绍兴古城北入口迎来一个整体提升改造的契机。

今年,将完成对原王朝大酒店和新华书店区块征收,作为书圣故里南入口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征拆改造之后,“三山”风貌将更加舒展,成就独具魅力的古城风貌。

“古城保护,不但要重视地面,更要重视天上。”我市文史专家徐智麟表示,像古城内的多个酒店、中兴路上的银行总部等城市制高点的存在,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削层”是保护古城的必然要求,“要保护和恢复古城竖向空间轮廓线,重建开敞通透的空间视线走廊,使各景点、景观互相呼应,这种以‘线’的串连为特征的古城保护,将为再现古城格局和水城风貌打下基础”。 

为古城减负

绍兴,建城2500多年,城址未变,格局依旧,文化历史一脉相承。诚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所说,这“不仅在江南绝无他例,从全国来说亦属罕见”。

“城市心脏的活跃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在对绍兴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绍兴文理学院越商研究院院长李生校看来,诸多史实的记载,无不证明了古城之地,曾在历史上有过斐然地位,一直是绍兴城市繁衍的中心,才导致功能集聚,但已不堪重负。

将非古城功能迁移出去,给古城“让”出更多“呼吸”的空间,是古城保护的“牛鼻子”工程。

非古城功能疏解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为使疏解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可行,市名城办按照《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要求,多方征询后制定了《绍兴古城内非古城功能疏解的实施对策和建议》。

根据方案,我市计划从行政办公、医疗卫生、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居住、中小学等五个方面进行非古城功能疏解。去年以来,分散在古城内的46处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已陆续外迁。接下来,商务、金融等设施也将向镜湖新区集中。

同时,以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散。在目前古城内12.8万人基础上,通过征收、置换迁出4~6万人口,并通过文创、文旅产业的植入,吸引年轻常住人口2~3万,古城内人口控制在10万左右。

疏解非古城功能绝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格局的重塑,它更坚定地指向古城发展方式的转变。

“疏解古城功能并不意味着‘去功能’。”越文化研究专家屠剑虹说,疏解是手段,通过疏解,提升古城居民生活品质,优化古城功能布局,唱好古城发展和镜湖新区建设的“双城计”,进一步激发绍兴发展活力。

促古城更新

在古城核心区胜利西路163号,对原市政府会议中心进行改造后,新建成的绍兴名人馆、绍兴清廉馆于今年年初正式开馆,市民和游客在这里“拜访”绍兴名士大儒,“相遇”绍兴清官廉吏,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两馆旁,中国气象博物馆正在抓紧建设。

而在不远处,将在绍兴市城市广场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打造北纬30°展示馆,鲁迅故里区块也将“腾笼换鸟”,启动建设鲁迅家博物馆、越菜博物馆。

根据《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古城范围内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因迁址、产业调整而腾退的土地、房屋以及零星用地,应当优先用于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山有过这样的担忧:许多古城在“旧瓶装新酒”的同时,失去原有的特色风貌,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记忆、历史记忆正在慢慢消失、变味!

但绍兴古城的“旧瓶装新酒”,酿造的是文化。保留原有建筑,利用丰厚文化家底,腾转后,承载新内容、新功能。

在参与筹备绍兴名人馆的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调研员高军看来,“旧瓶装新酒”,就是古城酿造城市文化的过程。将原有建筑改造成各类文化场馆,这样的古城建设并非简单地翻个牌,而是挖掘绍兴的文化积淀、历史信息、民风民俗,将老建筑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将名人文化、清廉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其中,传承文化根脉。只有这样,才能为古城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走访中,有关部门、相关专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古城“更新”要围绕绍兴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来做文章,让现代建筑更符合古城风貌,为城市凝聚更多人文精神气息。

信息来源:市名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