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当许多城市还在大搞拆建时,绍兴就已经出台古城保护规划,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古城保护利用之路。
2003年8月,仓桥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以此为新的起点,绍兴古城保护迈入新的阶段,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古城保护提供了“绍兴模式”。
“不是把历史文化遗存、文化传统内容封闭起来就是保护了,‘活化’它、使用它,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才是最好的保护。”《绍兴市志》总纂、文史专家任桂全说。在他看来,古城长期以来一直融入现代生活,并不断延续发展,是绍兴古城保护的最大优势、最大价值。
古城“活”起来
进入书圣故里街巷深处。老街坊们或攀谈,或喝茶,或斜倚屋门,静静看着街巷里的过客。辖区内的居民过着安逸的生活,保持着绍兴特有的生活风情风貌,这里可谓是“一个活着的历史文化街区”。
王羲之、王阳明、徐渭、刘宗周、蔡元培、秋瑾、鲁迅、范文澜、周恩来……名城名士、文化遗存在古城俯拾皆是,放眼全国,极少有一个地市级城市,拿得出类似的榜单。
这些年,绍兴对于名人资源的挖掘利用,从未停止过。眼下,古城正在对秋瑾故居、周恩来祖居、青藤书屋等历史文化名人遗址遗存进行拓展提升,像青藤书屋,面积将从400平方米扩展到1500平方米以上。此外,还将在蔡元培故居旁新建蔡元培纪念馆。
“要缩小名人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让这些名人故居、历史遗存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在绍兴市名人故居管理处主任曾绍晖看来,故居要想‘活’起来,得把名人的生平、事迹、活动、著作与当下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名人效益。“打造更多的名人衍生品、名人体验馆、名人文创产品,发挥图书馆功能、学术研讨功能、文化交流平台功能……根据各自条件,拓展提升故居相关工作都能有所为。”
台门是绍兴古城另一个稀有文化资源,最能反映时代特征和建筑特色。过去,民谣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多。目前,古城范围内尚存老台门100多个,如探花台门、周家老台门、石库台门等,每一个台门都蕴含着一定的古越文化。
如何让这些老台门变得时尚而有魅力?市名城办正在探索微更新的模式,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修缮或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施好传统台门重建工作,更好地将这些“教科书式”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大众都可以体验的文旅资源,实现旅者似居者的体验。
业态“火”起来
在越城区解放路和畅堂路交叉口西南侧,一个名为“风越里”的古城特色街区项目已经动工。此处不仅有朱庚故居,还紧邻秋瑾故居,靠近鲁迅故里,通过拆整结合的方式,将引进品牌民宿、创意酒店、酒吧餐饮等服务业态,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将项目打造成绍兴古城一个特色街区。
文化布局一直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对古城旅游而言,不是没文化,而是很有文化,有时导致文而不化。
越城区委书记金晓明认为,绍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旅游产业资源,必须做好“承、创、转”文章。“承”是传承好传统文化,“创”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转”是产业模式转变。
去年是绍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第一年。这一年,围绕“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三大目标,古城涌现出多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
一篇小说与咸亨酒店的百年传承,就是“文化+旅游+业态”的极好案例。咸亨酒店从鲁迅留在绍兴的一个文化符号出发,“文化+酒店”是咸亨酒店的发展模式,“酒店+景点”是酒店的一大特色,成功地闯出了一条开发和利用名人资源,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眼下,又一场推动文商旅一体化的大戏已经拉开序幕:阳明故里将恢复修缮以文化为主的阳明故居及纪念馆、吕府,打造以文商旅深度融合为主的西小路、上大路片区;书圣故里将进行整体开发建设,打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鉴赏区;鲁迅故里也将向北拓展,拉长游线,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游客体验和旅游消费……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城将真正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发展硬功夫。
创意“潮”起来
当下,古城正在为如何把绍兴文化资源的厚度,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而殚精竭虑。如何让文化成为绍兴最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如兴提出两条具体思路: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就是把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转化。产业文化化,则是在绍兴传统经典产业中加入文创的元素,而进行转化。
如何能有“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点明了打造文化创意“爆品”的三个“秘笈”,一是要追踪生活、回归生活;二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凝炼成“我有他无”的文化创意产品;三要用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去打造。
论文化底蕴,古城丰厚无比,但论打造“网红文创”,古城才刚“新手上路”,还需多学多尝试。
去年,作为“老绍兴”典型元素的乌毡帽经创新改良后“蜕变重生”,不仅成为“网红”,而且走向国际,成为抢眼的伴手礼。“迅哥儿”矿泉水、黄酒棒冰等文创单品一面世,也迅速走红。
乌毡帽等文创产品之变,折射的正是古城文化创新之变。近年来,通过文化创意的植入、设计理念的引入,开启了古城文化资源全面活化利用的新时代。
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绍兴文创大走廊三年行动计划中,将以古城内八大历史文化街区和“一城三故里”为依托,打造集“古城、水城、创城”为一体的高水平宜居宜业宜游文创名城,实施文创平台建设优化、文创产业发展领先、文创要素集聚激活、文创配套工程提升四大行动。
古城文化创意,正当其时,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