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之连

发布日期:2020-03-20 11:15 浏览次数: 字体:[ ]

老街、三山、水路,旧貌换新颜

老街、小河、民居,加上老百姓原真的生活味,走进书圣故里的蕺山街,古城一街一河的街巷肌理清晰可见,很多人向往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风貌跃然于眼前。已经在这里居住20多年的市民胡立夫记得,改造前的蕺山街,其历史文化气息被淹没在脏、乱、差的环境中。

1982年2月,绍兴被列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此后,绍兴逐渐从单纯的文物遗迹保护走向了更大尺度的街坊式区域保护。“历史街区”这个概念提出以后,绍兴积极响应,对8.3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做了详细的现场摸底调查,并着手编制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式拉开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序幕。

2005年制订第二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绍兴更加重视古城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尽可能风貌连片,为古城保护后续创造更多的链接空间,由此,历史街区的保护从5个增加到8个。和蕺山街一样,府横街、府直街、题扇桥直街、笔飞弄、西咸欢河沿、谢公桥河沿等一大批古城老街从那时开始变换了样貌。

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四通八达的水系纵横交织,这些镶嵌于各个历史片区的山、水元素,更是越州古城不可多得的财富。

    “18世纪时,有外国人把绍兴称为东方威尼斯,但我觉得把绍兴比作威尼斯,太委屈绍兴了,这座古城的山水历史、密度,都远远超过了威尼斯。绍兴是中国最典型的水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曾这样评价绍兴。

古城范围内,原来共有33条内河,加上至今完整保存的护城河,总长60公里,河道上横亘了160多座古桥,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遗作”存世,是不折不扣的桥梁博物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承载着古城历史的环城河,一度成为黑臭河。清淤、砌坎、布绿、建景,1999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对环城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水乡旖旎风貌初现。之后,古城上马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持续推进“五水共治”,一座人水相亲的水城渐渐浮现。

“山山水水,是绍兴作为江南水城的最有力见证和绝对稳定的地理坐标,是古城保护利用的重要一环。”市人大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明确,除了八大历史街区,府山、塔山、蕺山等山体,环城河、府河、投醪河、中国大运河(绍兴古城段)等河道以及北海池、东大池、庞公池等池塘都是修缮、保护对象。

历史街区展现古韵,盘曲小河恢复灵气,三山古树显出生机,都是古城保护利用的基础。

连点成线,畅通“毛细血管”

“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建立起保护生命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这样谏言绍兴的古城整体保护。

时下,古城北面,绍兴古城入口改造提升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符合绍兴古城文化内涵与历史气息的新地标,今后将成为外地游客游览绍兴古城的主要入口。“这不仅仅是一个古城入口,也是连接书圣故里和阳明故里的文化通道。”市文旅集团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副主任李骏说,建成后的古城北入口,以古城墙和宋代风格城楼为线,东连书圣故里,西接阳明故里,让古城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融为一体。

而在阳明故里内部,一条心学文化小径将串起洞天书院、知行广场、观星之台、阳明心厅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场所。这样的小径,在古城的八大历史片区,会越来越密集。

无论是城墙还是小径,都是连通古城文化的“毛细血管”,一条条文化休闲步行带也呼之欲出。根据规划,古城内将新开辟19段巷道型支路,保护并疏通79条历史街巷,构建起文化主题体现路径,加强各个片区景点的可达性。“这些支路的建设,让历史文化街区和周边区域通过内环文物路径连接成片,打造成为无车区域。”市名城委相关负责人说。

不少专家建议,建设更多的石板小路和自行车路网,恢复沿河水埠、雨廊,形成美观雅致、维修方便的滨河步行道系统是构建古城内部交通的可行之法。“水路,同样是连接古城不可忽视的交通线。”古城保护专家徐智麟认为,恢复更多的城内河网,延伸水上游览线路,不仅能起到连通的作用,而且可以重现“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水城景色,凸显古城原汁原味。

串点成片,扩展历史街区打造活态古城

绍兴老城区,星罗棋布着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相隔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绍兴古城厚重历史的真实写照。

以线串点、以线串面、由面扩大到全城,将点、线、面的保护延伸到古城格局整体优化的渐进式保护模式,如今已经成为古城保护利用的共识。

已经启动建设的阳明故里项目,得益于浙东运河的商贸繁荣,带来了多元文化与多样化的建筑遗存,使之成为绍兴多元融合之最的区域。这里将恢复、开发诸多阳明遗迹,为全世界阳明文化爱好者提供拜谒、参观、学习、旅游的场所。“过去很多散落的、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遗迹,会得到有机整合,形成集聚效应。”在李骏看来,阳明故里核心区域中,包含了西小路、上大路两路,西小河、上大路河两河,吕府、千伯府两府,是古城保护利用过程中由点及面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性工程。

“古城的八大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体量不到古城面积的20%,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丰富文化外延和配套工程,完全可以进一步扩容。”古城保护专家屠剑虹说,小、散仍然是古城保护的现状,很多散落的名人文化、越国文化、山水文化、府衙文化,完全可以像阳明故里那样扩展成面,形成整体规模。也有专家认为,在现在城市建设中,三山一定程度上被分割了,如府山原名卧龙山,原貌盘踞如龙,其面积远比如今要大许多,在古城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为完整地展现。

“当年鲁迅故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项目打造的,而如今古城保护利用的很多项目则是原汁原味的活态保护。”有专家指出,17年前,鲁迅故里一度成为全国古城保护利用的样板,而眼下,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则是“绍兴模式”的2.0版本,“城”的理念得到加强。通过保护性建设,既保护完整的历史信息,又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要,同时各个历史区域有机互通,整个古城都将变得鲜活起来。


信息来源:市名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