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唱响即将消失的“好腔调”

发布日期:2020-06-11 09:39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一曲《樊梨花》,以越剧、绍剧、西路乱弹、新昌调腔四种“好腔调”,串联上场,同台演绎。台上演得过瘾,台下掌声雷动。

  这一幕,出现在6月5日举行的2020年“浙江好腔调”全省传统戏剧展演启动仪式暨绍兴专场演出活动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场多剧种同台展示的活动,也引发了我市戏剧界对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的思考。


  国家级非遗占五席

  锣鼓铮铮响,戏剧韵常流。此次同台展演的4个剧种,均是我市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本场演出,首次将绍兴地方剧种串联上演,不仅是一次全新尝试、大胆突破,也加强了多剧种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传统戏剧的传承发展。

  “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作为戏剧大省,浙江传统戏剧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24项,其中,绍兴就有5个传统剧种(越剧、绍剧、新昌调腔、西路乱弹和目连戏)先后列入了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保护名录。这几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推动下,越剧在绍兴焕发出勃勃生机,除了家喻户晓的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嵊州越剧团外,上虞、诸暨等地的越剧团也风生水起。

  今年5月底,绍剧电影《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开机,引来省内外多家媒体关注。该剧的拍摄在传承绍剧,推广绍兴地方文化,弘扬传统戏剧上具有重要意义。“绍剧有4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部剧目,这样的剧种和遗存在中国戏剧史上并不多见。尽管地域性比较强、剧团比较少,但这几年通过剧目创作,我们也捧回了多个‘五个一’工程奖。”绍兴市文广旅游局有关专家如数家珍。


  濒危剧种得到保护传播

  和越剧、绍剧、新昌调腔比,五大国家级非遗中,西路乱弹和目连戏的“活起来”相对艰难。

  《樊梨花》西路乱弹片断展演结束后,饰演女兵的曹娇英正在后台卸妆。曹娇英不是什么名角,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诸暨店口一家工厂的职工。白天上班,晚上开车1个多小时,到艺术团排练节目。这些年,正是凭着对西路乱弹的执着和热爱,她坚持排练、演出。在西路乱弹艺术团内,像曹娇英这样的演员还有不少。

  “很难得,这几年人气越来越旺。”诸暨非遗中心的卓秋萍说,西路乱弹没有专业的剧团,传承和保护更多靠的是民间力量。“农民放下锄头去唱戏”已成为西路乱弹传承的一大特色,诸暨十里坪村作为传统戏剧传承基地,整个村的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已多次吸引中央媒体关注。卓秋萍说,上世纪60年代,西路乱弹曾经断层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传承,政府和民间都花了不少精力。“这两年创作了不少剧目,今年以新农村为题材又新排了节目,拍了电影和电视。”她说。

  此次展演剧种中,并没有出现目连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他还曾将目连戏中“无常”这个形象写进了《朝花夕拾·后记》里。鲁迅小时候爱看的、“可怖而可爱”的绍兴目连戏,2014年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濒危剧种,近年来,目连戏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播。新昌调腔剧团团长王莺告诉记者,“2017年,我们剧团和绍兴戏剧中心一起展开目连戏的抢救性保护。去年,《目莲救母》已经创作完成,并进行了汇报演出。”


  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

  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传下去,有传播,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

  “去年,我们新昌调腔参演了许多省级及国家级剧目展演,我个人也荣获了‘白玉兰’主角奖。”王莺说,“这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剧团的开拓和发展。”

  王莺告诉记者,近年来,剧团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2013年,我们剧团进行了改制,从‘差额拨款’改成了‘全额拨款’,政府培育和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去年,剧团还新增10个事业编制名额,新昌调腔第八届传承人的开班培训也马上就要启动。这些对人才的培育和对剧团的建设,都是对传统戏剧传承实打实的支持。”

  “现在,我们正在培育年轻队伍。”卓秋萍表示,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其实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目前,剧团每年都通过排定计划的形式鼓励各演出团队通过创作来寻求发展。而这两年,通过把同山烧、西施等更多诸暨特色的非遗元素结合到西路乱弹中,由此来扩大影响力,路子正越走越宽。

  “通过文旅融合传承弘扬传统戏剧,这是一条可以越走越宽的路子。”市文广旅游局有关人士说,“除了通过文化惠民、下乡演出等形式培育市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戏剧‘活起来、传下去’,还需要更多创新,还要尝试更多‘走出去’的路子。”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