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发改委(粮食物资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22M/2020-20284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公开日期: 2020-09-10
主题分类: 综合类 发文字号: 绍市发改〔2020〕20号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2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0-09-10 15:54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届次

案号

领衔代表(提案人)

案由

主办

单位

会办单位

建议内容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

 

82

邵肖梅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杭绍同城策略

市发改委

市文广旅游局、科技局、商务局、体育局、六个区、县(市)

政协82号提案.doc


邵肖梅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杭绍同城策略》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想不断发展升华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融杭联甬接沪”的战略导向,尤其重视杭绍同城的融合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您的建议对我市与杭同城、实现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绍兴应借鉴国内外双城融合的成功案例,结合自身的产业和要素资源禀赋,积极主动推动杭绍同城进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模式,为我省建设“重要窗口”作出更大绍兴贡献、展示更多“绍兴风景”。

一、工作基础

(一)战略支撑坚实有效

一是把握重大战略机遇。绍兴全市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心区范围,“杭绍甬一体化”纳入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二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九个专题合作组,统筹全市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工作。三是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市委市政府相继印发实施《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绍兴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并根据省最新印发《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起草《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绍兴工作计划》,打造“杭州都市区杭绍同城主中心”。

(二)密织开放互联网络。

杭绍同城,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以打造“336”交通圈(市域30分钟、杭甬30分钟、上海60分钟)为抓手,推动形成“杭州—绍兴”联合枢纽。轨道交通方面,风情旅游新干线(绍兴城际线)接入杭州南站,成为国内首条贯通杭绍甬三地城区、连接三市地铁网络的运营线路;杭绍城际铁路将于年底通车,绍兴城际线杭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和票价“一票制”即将实现;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工、2号线一期已启动建设。客运方面,开通接驳杭绍地铁的公交专线。高速公路方面,杭绍台高速先行段正式运营通车,杭州中环绍兴段、杭州绕城高速诸暨段等同城交通项目顺利推进,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绍段即将启动。

(三)民生服务共建共享。

教育方面,市直普高与杭甬名校合作实现全覆盖,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二期已建成投用,浙江建设职业学院上虞校区即将投用。医疗方面,实现长三角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牵头成立浙东区域产科专科联盟,邵逸夫医院上虞分院即将动工。民生方面,市民卡杭绍甬公交互通工程列入市政府年度十大民生实事。政务服务方面,首批长三角47个“一网通办”事项上线运行,实现杭绍甬政务服务一体化,首批100个通办事项落地运行。生态方面,已基本完成绍兴市“无废城市”信息化平台(省固废数字化应用)系统功能开发。开展杭绍甬水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共同推进曹娥江、浦阳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四)主动谋划先行融入。

先行区建设的探索是两地融合的路径指导。协同杭州编制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高质量推进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向省政府提交关于恳请支持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绍兴拓展区建设的报告,获省领导批示支持,制定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绍兴拓展区建设方案,以柯桥区杨汛桥、钱清等五个街道为重点,已初步确定规划范围、定位、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诸暨全面实施与杭同城行动计划,成立“与杭同城”推进工作委员会及工作专班,率先试行与杭同城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已初步形成以诸暨高新区为主体的诸暨-萧山一体化实施方案。

二、关于提案中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关情况

对提案中指出的文化协同、产业合作、科创共享、城市交流等方面,有关情况如下:

(一)共促文旅融合升级。

杭绍两地人文相亲、地缘相近,特别是毗邻区域文化趋同性显著,文化领域同城是最适合的切入点。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传承创新江南文化,以绍兴文创大走廊为载体,联动长三角城市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制定“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计划,高水平举办“两节一典礼”等,与杭州共同举办南宋文化节,越剧春晚走进杭州大剧院。二是推动城市文化联动,与杭州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南京、宁波等城市建立“绍兴文化旅游长三角推广中心”,与融创中国、深融文旅签订总投资额约320亿的黄酒小镇开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文旅融合发展,共荣南宋文化,放大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效应;深化古城保护利用,推进古城北入口改造、阳明故里核心区块、鲁迅故里等重点项目;发挥浙东运河和唐诗之路的核心地位建设绍兴诗路名城,开工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

(二)推动产业多元合作。

地方发展主要依托产业带动,绍兴可以借助于杭州平台落于绍兴的契机,承接产业、人才方面的溢出,形成相互渗透的格局。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依托批复设立的绍兴滨海新区高能级战略平台,绍兴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成功列入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中芯国际(绍兴)顺利投片全省首片8英寸晶圆,实现主要产品量产,长电科技启动项目建设。与浙江清华长三院签订氢能产业一体化协议,推进氢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共建科创战略联盟。绍兴科创大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签署合作协议,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绍兴分中心加快建设、共建浙江大学绍兴微电子研究中心等10个共建研究院,签约32个校企合作项目。引进上海“归心谷”等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虞、诸暨、嵊州、新昌等地在杭州设立异地孵化器,累计入驻企业达150余家。三是建立开放合作平台。绍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已印发《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绍兴综合保税区即将获批。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绍兴科创大走廊作用,加速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全省大湾区先进智能制造基地和创新发展新引擎,搭好引育创新资源要素的平台,以平台引人才,以人才固平台,优化人才、科创孵化器建设。

(三)强化城市交流合作。

全面开展杭绍市际合作,积极与杭州互动交流,把握重大赛会在杭举办历史性机遇,借势借力宣传推介绍兴特色。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举办推介交流活动,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成功举办“杭州·绍兴周”活动,在各级层面达成多项战略共识。二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杭绍两市人民政府签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共建都市区合作“1+4”协议,各区县市与杭州相关区县市签订友好城市合作协议。三是亚运办赛城市联动合作,与杭州亚组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编制完成绍兴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加快筹备2022年杭州亚运会篮球、排球、棒球、垒球、攀岩项目,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暨棒球未来社区项目开工建设。四是强化对外宣传合作,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积极宣传报道绍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特色亮点,组织相关政企代表参加浙商大会等重大活动。下一步,将落实市际签约战略协议,依托亚运重大赛事等历史性机遇,实施健康城市、杭绍同城、城市更新、文化名城、数字城市、文明城市六大行动,有效提升绍兴城市能级与品质,积极展示绍兴杭绍同城形象和发展成效,营造“融杭”的浓厚氛围。

三、下阶段重点考虑

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省《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绍兴行动计划》,以标志性平台、标志性工程为驱动,进一步推动我市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平台协同化、城市发展融合化四大行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抢抓战略机遇,做好“谋划先行”文章。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导向,坚持以“一线城市”标准完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出台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绍兴工作计划。二是加强谋划争取,加强与国家、省级相关机构部门的交流对接,争取更多绍兴元素纳入相关规划、计划,争取更多要素指标保障绍兴发展建设。开展杭绍“十四五”规划思路共谋。三是强化项目载体,继续谋划一体化重大事项、项目等抓手和载体,加快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重点谋划建设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绍兴拓展区,探索建立跨区域紧密型开发联动机制。

(二)强化驱动载体,做好“平台构建”文章。一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加快绍兴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重点打造建设绍兴滨海新区,进一步完善新区实体化运作机制,深化与杭州钱塘新区联动;二是加快科创平台建设,着力提升科创走廊的区域竞争力,高水平打造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推动大院名校在绍设立产业创新研究院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人才飞地,积极融入杭州湾科创联盟;三是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加快浙江自贸区绍兴联动创新区申建工作;构建一批跨区域产业协同先行区和开放联动区。四是加快交通互连平台建设,打造“336”交通圈,建成杭绍城际铁路,实现杭绍台高速公路贯通,推进杭绍台铁路、杭州中环绍兴柯桥段、杭绍甬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智慧化改造,谋划杭州湾跨江铁路通道。

(三)聚焦绍兴特色,做好“产业协同”文章。一是发挥自身优势,谋划布局和推进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形成“沪杭研发、绍兴制造转化”模式,打造杭州湾金南翼先进制造业集群高地。二是提升数字产业,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高标准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项目建设,加快探索工业互联网、5G应用。三是打造现代服务业,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与杭州接轨。

(四)促进民生共享,做好“标识品牌”文章。一是强化城市联动,拓展“杭州·绍兴周”等活动成果;办好杭州亚运会,借助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契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影响力,引进国际体育赛事、高端国家会议展览、国际知名品牌等。二是推进文旅共融。充分彰显文创走廊的绍兴特色,与杭州共同繁荣南宋文化,加快古城改造利用,高标准建设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三是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围绕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发展,加快构建与长三角公共服务对接互动机制,加强教育、医疗合作,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建。

 

您的建议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支持和推动。我市将继续深化杭绍同城和融入长三角战略研究,将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纳入到年度工作清单中去,完善部门责任落实机制、季度跟踪推进机制、年度评价机制、动态完善调整机制,做深做实杭绍同城工作。

以上是对您所提建议的答复,衷心感谢您对杭绍同城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努力,也恳请您继续对我市融杭联甬接沪工作关心支持、建言献策!

 

联系人:市发改委规划与地区处 赵音甸

联系电话:0575-85202274;传真:85132691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8月7日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