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225A/2020-21429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 | 公开日期: | 2020-09-17 |
主题分类: | 国土资源、能源 | 发文字号: | - |
届次 | 案号 | 领衔代表提案人 | 案由 | 主办单位 | 会办单位 | 建议提案内容 |
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 | 137号 | 袁梦珊 | 疫情冲击下关于城市空间治理的建议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市民政局、 市卫生健康委 | ![]() |
袁梦珊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37号《疫情冲击下关于城市空间治理》收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因公共卫生问题而诞生的。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城市规划规范,大多数来源于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一些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的塑造,以及对一些城市管理举措的深远影响。您的建议对城市规划在疫情冲击下提出了新的要求及理解,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有借鉴作用。
一、“城市密度”和“疫情传播”的关系
传染病的流行和城市管理、管制有相当大的关联。城市的高密度固然会助长病毒的传播,但是高密度不一定会引起高感染率。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城市开始控制密度,主要体现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上。到今天这些已经成为控规最基本的控制指标了,同时对日照间距、房屋距离、公共空间、居住人口密度等指标也进行明确,以保持一定的社交安全距离。
二、“公共卫生”与“疫情控制”的关系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因人口激增、过度拥挤而产生的各种噩梦,城市规划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公共配套的建设范式,其中公共卫生是重要的篇章之一。目前我市正在启动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结合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将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一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二是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支持一线临床技术创新,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
当然,仅靠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涉及领域更为广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才是解题的关键。以空间资源优化利用和合理分配、合理获益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其作用不容忽视,但也不应无限放大。只有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治理手段优化,社会行为规范改进,才能修补中国社会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欠缺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不足。
三、“风险防控”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信息服务职能最擅长把活动个体(人、车、动物等)的运动交往和空间坐标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可实时显现用于监控、监测,也可时段性积累探索规律。这对识别、评估各种风险要素以及开发不同用途的“风险地图”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注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流、信息流等等,在一个超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中,防止疫情扩散的核心环节是控流和导流。控流是防扩散,导流是保供给、保后勤、保正常生活秩序,保不可中断的生产。此次疫情暴发后,不少人建议常态下多建“雷神山”“火神山”这种应急医院,但这不现实,也会导致大量投资浪费。因为平战结合的核心是场地预留。战时,迅速而及时地扩充医疗资源十分必要,但这和常态下医疗卫生设施提升水平补短板不是一码事。因而,城市不能没有开敞空间,露天市场、大型露天停车场这类原本就有水电等基础设施支撑的开阔场地,都是战地医院的最佳选址;其次,室内化的大型空间也不可或缺,所有大跨度空间,如体育馆、会展中心等,也都是布置更高要求战地或“方舱”医院的好选择。
2014年,我市编制了《绍兴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07-2020)》,建立了涵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较为完善的设施体系,明确了各类设施建设标准,保障了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空间。2019年编制了《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未来社区专题研究》,结合未来社区建设要求,梳理现状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科技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布局,分析现状存在问题,拟定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科技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设施规模预测。同年编制了《城市安全专项报告》,对防灾减灾规划进行统盘考虑。
感谢您对我市规划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期待继续对我局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联系处室:空间规划处
联 系 人:刘 莹
联系电话:89175058
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