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绍兴市局以“四大战略”为指导,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重大政治责任,按照“保企业、惠民生、守底线、强队伍”“3+1”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党建强局、专业立局、制度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建设“重要窗口”,推动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绍兴力量”。因保障防疫物资工作出色,时任省长袁家军在绍兴调研医疗器械保障工作时称赞:“企业作为应急状态的‘兵工厂’,在疫情防控的最关键时刻,为全省乃至全国大局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关键贡献”。
——一项工作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
《浙江省双创市场主体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专报,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
——四项工作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
1.《基层反映三重因素制约我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欧盟新版医疗器械法规或冲击我省医疗器械出口》两个专报,得到郑栅洁省长批示。
2.《传统企业大量转产防疫医疗器械 后续风险需引起关注》《基层反映三重因素制约我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专报,得到高兴夫副省长批示。
3.《高速高铁施工快进期 需关注防范大型起重机械安全风险》专报,得到刘小涛副省长批示。
——疫情之下为中国航天梦作出绍兴贡献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送来感谢信,“向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对长征五号B首飞火箭研制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三方合作开启媒体融合发展新纪元
与新华网、市传媒集团三方合作,新华网在我局设立“新华网浙江绍兴事业部”,成立绍兴市场监管融媒体宣传中心,强化媒体宣传。
——多家单位和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
1.市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8—2019年度平安浙江建设先进集体”。
2.市局在省市场监管局举办的第二届“网剑杯”电子取证比武决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市局在2020浙江省医药行业特有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中药调剂员单项团体一等奖。
3.绍兴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食品检验所、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机电二部、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长度化学院3个单位,被团省委授予“2018—2019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
4.市特检院承担的《基于气相介质分析预警有机热载体锅炉过热技术研究》《有机热载体锅炉清洗检验评定与安全节能的研究》两个项目,获首届全国“锅炉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5.傅芳同志被人社部等三部委授予“全国价格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唯一获奖个人。
一、保企业,统筹打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主动仗
疫情期间,绍兴累计向全国供应医用口罩6亿多只、医用一次性防护服700多万件,各类测温仪1万多个。
(一)优化服务助力复工复产。截至9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82262户,同比增长19.25%。
——出台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全省首张容缺受理“营业执照”、容缺受理“药品出口证明”、“应急审批产品注册证”三张“全省首张”证书落户绍兴,20天时间帮助“长生鸟”商标完成原本需要6个月的注册流程。
——落实“两直直补”政策,共补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7090户,补助资金6.87亿元。实施企业开办“零成本”,共为企业减费584.8万元。
——开展“联合作战、组团服务”活动,共服务企业5164家,解决各类问题1586个,帮助企业增加效益上亿元。
(二)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着力优化服务、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助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第21届中国专利奖中,斩获一金两银,包揽全省企业类专利权人的全部金银奖。在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绍兴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
——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性担保补偿体系,1—8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34亿,位居全省第二,质押专利数338件,增幅全省第一。
——成立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执法队,以市委办名义出台《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方案》,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
(三)全力推动产业发展。以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万亩千亿为重点,服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亚厦装饰获“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精工钢构、晶盛机电获“浙江省质量创新奖”,市政府获首批“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组织奖”,获奖总数全省第二。
——全面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专项行动”试点工作,全市企业共制订技术方案53个,发表发布对标结果924项,第三方证明对标数居全国第三。
——深检集团华东总部落户绍兴,目前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绍兴园区,已有检验检测机构112家,总营业年收入超6.61亿元。
——服务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目前绍兴有国家一类新药3个,新药数量全省第一。省药品安评中心、省医药柔性服务站、省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实训基地、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绍兴办事处先后落户绍兴。
二、惠民生,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工程
以民生实事工程为重点,推进放心消费、阳光厨房、农贸市场、药品零售等便民服务建设,全力构建高效便捷的惠民服务网络。
(一)放心消费全域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域推进放心消费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展放心消费单位培育对象19161家,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的127.7%。
(二)阳光厨房提质扩面。建设两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其中校园智治场景,省局将在绍兴召开现场会。今年,全市共有47家社会餐饮和286家学校食堂,开展“智能阳光厨房”建设,完成农村家宴放心厨房改造89家。
(三)“五化”市场有序建设。出台全省首个“五化”市场提升行动政策,积极争取市政府资金支持,是全市九大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行动中唯一获得财政支持的项目。目前,市场改造进度为83.5%。
(四)药品服务创新模式。探索“互联网+药店”模式,以O2O平台为依托、微商城为载体、电子处方为抓手,全市建成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52家,“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23家,相关工作在全省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三、守底线,不断提升以制度管控风险的能力
按照“检查开路、整治提升”的工作思路,探索“问题导向、风险管控、安全托底”三位一体监管机制,确保食药不出事、机器不出事、干部不出事。
(一)重拳出击稳定市场秩序。今年共查办案件2927件,同比上涨23.86%。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虚假宣传等价格违法行为,共查办疫情防护用品相关案件270起,其中诸暨天晴大药房哄抬口罩价格、袍江大润发超市哄抬蔬菜价格2起案件入选国家总局哄抬防疫用品及民生商品价格典型案件、10起案件入选全省典型案件、3起案件成为全省督办案件。
——对袍江大润发超市哄抬物价的行为,开出全省首张百万罚单。
——“一案三罚”开出全国首张抢注“李文亮”商标罚单,相关报道跃居微博热搜榜第六位。
(二)“三项试点”助力精准监管。以“数字化、场景化”为要求,试点开展数字化转型项目,全面提升监管效率。
——全面完成“互联网+监管”国家试点。目前,已归集各类信用信息数据8.2亿条,完成覆盖全市33个行政执法部门的“通用+专用”信用分类模型开发建设,并在全省所有行政执法部门推广应用。
——推进特种设备风险防范预警系统省级试点。探索“物联网+互联网”模式,累计处置高风险信息720多项。上虞在化工行业打造2.0版,98家化工企业全部安装DCS系统,80%企业接入园区智能监控平台,3000多台反应类压力容器相关数据实现远程实时采集、预警。
——探索餐饮安全智慧监管应用场景试点。抓好食品冷链风险智控系统、校园食品安全智治场景两大应用场景试点建设,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相关工作在全省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三)“四大行动”筑牢安全防线。强化执法监管,重拳出击、敢于亮剑,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开展“扫黑打流”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数5677人次,查处黑加油窝点77个,查扣油品232.649吨,立案查处75起。2019年环保督察发现的4个问题已全部销号。
——推进“平安绍兴”建设,对内建立两张清单,理清工作职责;对外构建联动机制,形成部门合力,确保不扣分、少扣分。
——完善特种设备监管机制,制订热电企业锅炉“八个一”工作方案、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零事故。全市累计检查生产使用单位5829家,发出监察指令书196份,立案35起。
——落实“人物并防”部署,开展冷链食品“物防”精密智控,出动执法人员4.1万余人次,累计检查重点主体3.4万家次,发现问题794个;高效使用“浙冷链”系统,共激活主体621家,赋码39201张,扫码80566次。
四、强队伍,全面推进“三局共建”
以省局“四大战略”为指引,统筹推进“党建强局、专业立局、制度管局”三局共建,努力营造内和外顺的工作氛围。
(一)“党建强局”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以实际行动确保重大决策落实到位、意识形态管控到位、专业监管服务到位。
——机关党委被评为市直机关疫情防控先进集体。
——市食药检院生化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药械安全护航队,被团市委授予“绍兴青年五四奖章”。
——周寅欢同志因疫情防控表现突出,被授予“绍兴市优秀共产党员”;倪祖美同志在全市“三驻三服务”工作会议上,作为市级机关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二)“专业立局”技术优势不断凸显。深化由博士领衔的“3+1”工作机制,切实强化专业支撑。
——纵深推进“一标四院”绩效工资改革,今年,“一标四院”横向合作课题共59个,获得课题经费668.4万元,同比增长181%、247%。
——国家纺织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总局筹建现场评估。
——市质检院成为绍兴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防疫物资国家CNAS、省级CMA双认证的检测机构。完成市食药检院、市质检院两个“防疫用品检测实验室”建设,检测相关防疫物资1000余批次。
(三)“制度管局”机制体系不断完善。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用权,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
——深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滨海新区体制调整等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
——按照“一法一条文”的要求,从600多部(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选择一条关键条文,汇编成《市场监管执法实务600》一书,为执法人员依法履职提供法律依据。
——持续开展“两不一推诿”专项整治,今年共编发通报5期。
2021年,将根据全省市场监管工作统一部署,以“四大战略”为指导,按照“保障质量发展、服务民生实事、守住安全底线、加强队伍建设”“3+1”工作思路,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持续走在前列。
(一)保障质量发展。以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反垄断为重点,着力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
——在知识产权方面,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精心组织新昌“最多跑一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上虞“浙江省专利融入标准”两个试点和柯桥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枫桥经验”构建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新模式;构建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在质量管理方面,以政府质量奖为重点,开展特色产业质量提升行动,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构建风机、染料、环保设备等产业“浙江制造”标准框架,帮扶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行业话语权。
——在反垄断方面,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及时发现、纠正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合规辅导,推进新和成、龙盛两家企业全省竞争合规辅导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培育一批全省反垄断竞争合规标杆企业,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二)服务民生实事。聚焦餐饮、电梯、抽检等民生领域,办实事、出实招,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聚焦智慧监管,全面实施数字化治理,推进食品冷链风险智控系统、校园食品安全智治场景两大应用场景建设,升级校园食品安全云平台,探索开发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平台,实施风险分级、精准监管。
——聚焦“五化”改造,以推进“五化”市场改造为重点,开展第二批“五化”市场提升改造工作,统筹推进城乡放心农贸市场、乡村星级农贸市场建设,全面优化市场环境,着力打造一批安全、放心、整洁的高品质市场。
——聚焦食品抽检,实施“抽检分离”改革,以食用农产品和校园食品为重点,深化“双体系”建设,开展靶向性抽检,通过农批市场风险智控“浙食链”系统,落实主体责任,健全问题食品后处理机制,强化问题追潮和案件查处,消除风险隐患。
(三)守住安全底线。以“食药不出事、机器不出事、完善执法机制”为要求,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坚守安全底线
——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查处保健食品、山寨食品、婴幼儿食品、校园食品、食盐等重点领域食品违法行为;以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等小诊所药品质量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全链条排查安全隐患,全面提升监管实效。
——维护特种设备安全。深化热电企业锅炉“八个一”、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上虞医药化工产业为重点,推进医药化工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风险防控“五个一”工作;开展改进电梯维保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试点;突出学校、医院、车站、宾馆、公园等重点场所,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超期未检、隐患超期未改、无证上岗、违规作业等行为,发布典型案例,严防发生重特大事故。
——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完善以稽查为中心,食品监管、药械化监管、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商标广告监管价格与反不正当竞争、质量技术监督五大领域执法联动,做到“五统一”,切实提升综合执法能力,维护市场秩序。
(四)加强队伍建设。按照“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两不一推诿”专项整治,不断地以专业能力彰显业务权威,树立专业有为、专注敬业的良好形象。
——打造专业队伍。以“五出一解决”为目标,深化“业务带教”机制,发挥“法律专家团”作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打造复合型人才。
——建好技术机构。建好六大国家中心,重点建设国家纺织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省环保产品研发及检测重点实验室和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点实验室和质检中心建设,打响技术品牌,服务产业发展。
——服务产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应用研究、能力研究、标准研究和方法研究“四大研究”并重的要求,加大课题研究力度,推动课题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全面提升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