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近5年,生产总值增长65%,单位能耗下降42.1%

一个园区的“循环”实践

发布日期:2021-10-31 09:5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通过一根根粗细不等的管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被集中运往处理中心,经过七八道工序,原本有害的“三废”竟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宝贝。这是昨天上午记者在新和成上虞基地环保中心看到的一幕。

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三废”,这就像一个巨大包袱——既影响生态环境,又制约着企业发展。但要想甩掉包袱,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以废水处理为例,平均每吨废水的处理成本高达5000元。”新和成上虞基地环保中心负责人严晖说。但严峻的经济环境和环保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走上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2017年,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投入1.5亿元,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三废”处理中心,集中处理生物、药业、特种材料3家子公司产生的废气、高浓废水和固体废物,探索“无废工厂”发展新路。如今,中心每天可处理40吨废液、40吨固体废物和12万立方米废气,不仅实现了工业危险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例如,固体废渣可提炼金属,还能用于船舶制造,而利用锅炉回收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蒸汽可直接用于公司日常生产。“平均每年可产生15万吨蒸汽,可满足公司蒸汽需求总量的三分之一。”严晖向记者解释说,为此,企业每年可减少2万吨标煤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减少170吨。此外,得益于企业在节能减排上的持续投入与创新,公司每年可减少近6000万元的处理费用。

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并非个案。这个聚集着100余家化工企业的开发区,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已成为企业的共同追求。杭州湾综合管理办党工委委员、副主任袁合金给出了一组数据:近5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GDP增长65%,单位GDP能耗却降低42.1%,资源及能源产出率分别提高14.6%和41.7%。“政府的引导与企业的觉醒,拧成一股合力,推动产业和园区整体转型升级。”袁合金说。

然而,时光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化工产业就像一颗烫手山芋,让上虞人焦灼不安——园区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大型化工企业落户,然而,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从2007年起,一系列针对化工产业的整治提升方案接连出台。2016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启动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重点实施29个循环化改造项目。浙江春晖固废处理有限公司承担着园区部分企业的危险固废处理任务,在回收利用废弃物的同时提升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经统计,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0余吨,为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助力。

此外,针对化工企业多且安全风险高、精细化管控复杂的特点,开发区还建设了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布设20.8万个数据感知和监测点位,实现重点区域和化工企业监管全覆盖,形成了线上精准监测预警、线下联动闭环处置的工作机制。在循环化改造项目的带动引领下,去年,园区能源产出率相比于2015年上升了4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2%,资源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近日,浙江省发改委牵头对全省15个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单位开展了终期验收,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最高分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等级,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170万元。


作者:( 胡 杨 林佳萍)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