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遗基地绘花雕做香糕、在科技馆感受科学的魅力、在田间地头亲近自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研学游需求面不断拓展,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都呈现诸多新变化。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当下,绍兴的研学游情况怎么样?研学游这堂“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研学课程更优化
“其实,这个钉床就是运用了压强和受力面积等原理。”在绍兴科技馆“探索与发现”展厅内,展教辅导员正在给前来看展的同学们介绍科学原理。
“双减”政策落地后,科技馆、博物馆成为大家的新选择。“基本每周都有几批来自学校的预约。”绍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部部长尹薇颖说。
“我们对科普课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升级。”尹薇颖表示,目前,传统的“单向讲课式”教学已很难满足中小学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注意力和接受度,他们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寓教于乐”。
除了政府部门、各大景区推出的研学项目,近年来,以亲近自然、耕读体验、军事国防为主题的私人研学游品牌也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国庆期间,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花满棠”研学基地很是热闹,乡村纪念馆、昆虫世界、菜园等一系列研学打卡点让人目不暇接。项目合伙人劳立江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次,11月的预约都已经满了。
浙光小学钱东校区政教主任尉爱娣曾带领学生来“花满棠”研学基地参与过研学活动,“每堂课都有特定的老师,孩子们分班、分批次体验,既有户外游玩项目,也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认识自然等内容。”尉爱娣说。
非遗项目受欢迎
“小朋友们,画彩绘的时候颜色一定要均匀。”日前,柯桥区中心幼儿园的中班同学来到绍兴黄酒小镇,研学绍兴花雕制作技艺和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活动现场,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灰坛、沥粉、油泥堆塑、彩绘装饰等民间传统漆艺彩绘在陶制酒坛外面,无拘无束地制作一坛属于自己的花雕酒。
今年11月2日,绍兴市文广旅游局正式公布首批绍兴市非遗研学游基地名单,绍兴黄酒小镇的绍兴花雕制作技艺和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被列为首批绍兴市非遗研学游项目。黄酒小镇研学游负责人马丹丹告诉记者,自这一非遗研学游项目推出以来,广受我市中小学校欢迎。“这个月就已经有不少学校来预约了。”马丹丹说。
非遗承载着传统技艺与浓浓乡愁,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市的非遗研学游也越来越热,黄酒、越剧、青瓷、茶叶等研学游项目都很受青睐。
“今年,我们对水乡社戏和绍兴祝福两个非遗项目又进行了创新。”绍兴鲁迅故里纪念馆游客中心副主任陈萍萍告诉记者,景区一直十分重视对非遗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非遗课堂的手工制作和观看非遗社戏等环节,景区研学游的层次和内涵进一步提升。”
研学行业更规范
在我市研学游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反映,部分研学游项目看似高大上,但存在研而不学、走马观花的现象。有关部门调查也显示,研学游容易出现产品类型单一、面向群体有限、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研学游如何避免无序、浅层、低质?制定规范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研学线路,完善课程设计,加强队伍建设,助推研学行业越来越规范。日前,我市发布了《绍兴研学旅行标准》,这也是行业首个研学旅行建设标准,涵盖基地与营地建设、村镇建设、服务机构管理、非遗基地认定等方面,全面规范研学旅行市场中的服务主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邓德智表示,“研学旅行要以学为主,要让参与者有切实的收获,需要加强对市场中各供给方的管理。”他说,各研学基地、旅行社、研学导师等是关键,需要地方部门的力量支撑与整合,让研学旅行从外在设施条件到内在课程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立足实际,特色化创建基地营地,多元化开发课程,标准化规范管理,全力构建社会广泛参与、全城全员研学的新格局,擦亮我市“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