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绍兴的发展格局拉得更大。
连接着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的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开通运营,绍兴“融杭”开启新篇章;
杭台高铁试运行,绍兴实现“县县通高铁”,迎来开放发展新机遇;
绍兴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将成为绍兴改革开放新高地、对外开放新引擎……
大开放形成大格局,大格局带动大发展。绍兴这根挑起杭甬“双城计”的“金扁担”,瞄准着力点、寻找平衡点、拓展成长点,奋力率先走出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高效循环之路。
四通八达拓空间
接则近、通则达,绍兴着眼大市区畅通、全市域打通、都市圈连通,突破障碍,打破瓶颈,把潜在的机遇变成现实的红利。
一边是杭州,一边是宁波,夹在浙江这两座最强城市之间的绍兴,要破除“虹吸效应”,必须更为积极主动,放大优势。
今年以来,绍兴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海洋强省、杭绍甬一体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叠加战略机遇,以杭绍同城、甬绍联动、接轨上海为重点,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加快交通、平台、社会、市场的高效一体、分工协同、共建共享。区域合作朋友圈越扩越大,城市金名片越擦越亮,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
先有设施连通,才有渠道畅通、民心相通。互联互通,城市发展才更有活力。
绍兴的第一步,是实现整个大市区的畅通。多年来,越城、柯桥、上虞三区之间一直缺少快速通达的大通道,上下高速不够快是最突出的问题。过去,杭甬高速绍兴出口是绍兴人上高速的唯一选择,中兴大道是通往高速的唯一通道。而这条中兴大道又是绍兴的主干道,过境车流和通勤车流的交织,更加剧了这条主干道的繁忙与拥堵。
为此,绍兴今年提出“市区半小时交通圈、10分钟上高速”目标,交通建设速度力度前所未有,一口气造了11条快速路。
今年1月,越东路智慧快速路中兴大道跨线桥作为首段智慧快速路一经开通,就让许多市民体验了一把上高速的畅快。虽然只有1.3公里,但却跨过了最堵的死穴——中兴大道与三江路交叉口。车辆只要过了世纪街就一马平川,一路没有红绿灯,直达杭甬高速入口。
虎年春节前,329国道、二环北路、越东路3条智慧快速路都将具备通车条件。到2022年亚运会举办前,一张总长100余公里,以绍兴市区“六横八纵”为骨架,通达东西南北的快速路网将集中呈现,绍兴的整体交通格局也将从平面转向立体。
第二步,打通全市域。纵观全市,快捷交通的匮乏是嵊州和新昌两座县城最大的短板。即将正式开通的杭台高铁很好地弥补了不足。
这条交通大动脉串联沪昆高铁、商合杭高铁、宁杭高铁、杭黄高铁和杭深高铁,接入长三角地区高铁网,将形成一条浙江省内沟通杭州都市区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快捷通道。
嵊州、新昌作为这条快捷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将借“道”腾飞,绍兴也将实现“县县通高铁”,形成“市域半小时、杭甬半小时、省域一小时、上海一小时”交通圈。
第三步,实现都市圈连通。这一年,绍兴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地铁拉开了城市骨架,也缩短了城市时空距离,杭绍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开通6个月以来,日均客流约3万人次,其中单日最大客流为8.28万人次。杭绍两地每天的跨城客流占总客运量的75%左右,中秋、国庆假期更是占到近85%。
12月28日早上7点30分许,冬日早晨的湿冷还未完全消退,地铁1号线柯桥段已经热闹起来。56岁的柯桥居民洪美秀和老伴上了地铁,“这次是去浙大二院看病,地铁开通对我们老百姓是件大好事,不仅看病方便,有空还可以去逛逛西湖。”
地铁,连接的是交通,紧密的是发展要素。在柯桥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地铁开通后,采购商中多了不少杭州面孔,不少杭州市民还把轻纺城当成了四季青,没事就来淘宝。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刘亭认为,区域一体化将加剧城市间的竞合,“虹吸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绍兴应对的方式,是着力培育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全力形成自己的制高点,从而实现从梯度的被动承接向高水平深层次互通互动的转变。”
聚合效应提能级
当“小绍兴”长成了“大绍兴”,城市格局正在不断重构,大市区的聚合、全市域的集聚、都市圈的聚拢,凝聚成为绍兴争先进位、城市能级不断晋级的强大向心力。
不经意间,当年那个“小绍兴”早已拥有“非一般的实力”。
今年前三季度,绍兴实现生产总值4901亿元,同比增长11.4%,两年平均增长6.3%,同比增速居全省第3位。
绍兴的变大变强离不开一个“聚”字,集聚各类资源要素而产生的强大聚合效应,筑成“大绍兴”的坚实城墙。
——大市区之聚。
2013年,绍兴县和上虞市先后撤县(市)设区,绍兴形成了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三区融合发展的格局。绍兴市区总面积达到2942平方公里,超过宁波仅次于杭州,一跃成为浙江省市区面积第二大城市。
2018年,越城区与高新区、镜湖新区“三区合并”,之后,越城区又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2019年,绍兴滨海新区设立,越城与滨海“两区”双向赋能、融合发展;今年2月,上虞区沥海街道划归越城,绍兴主城区再次扩容,实辖面积达538.6平方公里,大市区实至名归,能级不断跃升。
不断地“聚”与“合”,打破了地域壁垒,提高了区域协同,推动各类资源要素从更大范围向绍兴大市区集聚,绍兴大市区拥有了更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
“栽好梧桐树,迎来金凤凰”。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先后落地,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闻声落子、拔节生长;大市区聚合让公共服务迎来提速,教育资源在大市区逐步实现流通,19所公办普通高中实行了“三区通招”;大市区引力极大地推动消费跨区域流动,打造融合消费市场……家住越城区陶堰街道的吴大妈每天都要坐公交车去上虞的菜市场买菜,儿女则喜欢去上虞大通或一百购物,对他们来说,去上虞和到越城区,其实一样方便。
2020年,柯桥、上虞、越城三区齐齐迈入GDP“千亿俱乐部”,标志着绍兴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实质性转变。这是立足大市区聚合的深度谋划,才能收获的丰硕战果。
——全市域之聚。
这几年,绍兴立足全市域层面,打造以大城市主城区为核心,以诸暨市和嵊新区域建成区为两翼,以开发区、新城新区、中心镇(小城市)、微城市、产城融合综合体等为节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以绍兴滨海新区、“科创大走廊”和“文创大走廊”为内容的“一区两廊”,搭建起一个集先进智造、高端文创及山水人文资源于一体的高能级聚合平台。
以文创大走廊为例。曾有专家对绍兴文化事业发展有过一针见血的评价:“绍兴的文化符号一直呈现为一种分散状态,每一个点位都很出色,却无法集中向一个核心靠拢。”文创大走廊破解了这一尴尬。
建设文创大走廊,关键在于绍兴6个区、县(市)“兄弟抱团”,核心是“一廊三带”。“一廊”是文创大走廊,贯穿越城、柯桥、上虞。运河文化带内嵌于文创大走廊,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串联嵊州、新昌,古越文明文创带推动市区和诸暨文化产业崛起。“大走廊把绍兴各地所有的文化特色产业一网打尽,文化要素被充分激活调动。”绍兴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统战教研室主任李萍说。
——都市圈之聚。
向北挺进,向湾区挺进!这是新时代绍兴发出的冲锋号。
这几年,绍兴坚定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成为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构筑多层次、多节点、开放型的内聚外联网络型城市空间体系。
“绍兴正借都市圈的水,浇自己的田,把机遇势能变成强劲的发展动能。”绍兴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明年即将举办的杭州亚运会,就是典型的“借水浇田”。
杭州亚运会期间,绍兴要承办棒球、垒球、篮球、攀岩、排球5个项目的比赛,是除杭州外承办比赛项目最多的城市,目前这五大亚运场馆即将竣工。在绍兴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薛国琴看来,杭州亚运会是绍兴快速向都市圈聚拢的绝佳契机,它的带动效应将助力绍兴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是绍兴“借水浇田”的又一目标。诸暨和上海松江以及杭州拱墅、萧山等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头部企业攀亲结缘,打造了“诸暨岛”“杭州港”等一批产业科创飞地平台,走出一条“研发在高校、转化在诸暨,孵化在沪杭、培育在诸暨”的一体化高智能创新之路。去年该市累计引育绍兴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近300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
绍兴与都市圈兄弟之间,已经从“邻里关系”升级为“亲密盟友”。
双循环闯出大市场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绍兴充分发挥开放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双循环,努力打开长三角、国内、国际三个市场,以高能级平台赋能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联通、聚合还不够,更要借力赋能。
今年1-11月,绍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694.9亿元,同比增长18.0%,超去年全年水平。在疫情大考下,绍兴外贸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十足的韧性。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绍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全球资源和市场,绍兴坚定不移地走好对外开放之路。
开放的基因,绍兴自古就有。从越商在上海滩叱咤风云,到改革开放后绍兴人凭着一股韧劲创造了亚洲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敢为人先的绍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无中生有”的奇迹。
乘开放之势,绍兴以强大国内市场为依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重点,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更好服务长三角,全面提升开放通道和平台能级,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长三角市场打开了。
今年以来,绍兴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城市协作,深度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建设,参与编制杭州湾产业带协同发展规划,会同杭甬起草形成《杭绍甬产业创新带战略研究》,谋划共建杭州湾产业科创融合示范走廊、产业数字融合示范走廊、产业都市融合示范走廊。绍兴还会同杭甬两市制定印发《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诸暨市与萧山区开展区域一体化发展合作,嵊州、新昌、奉化三地建立嵊新奉特别合作区合作机制。
绍兴发展道路越走越宽,“成绩单”不断刷新。短短3年时间,来自上海的国内晶圆代工头部企业中芯国际、来自江苏的封测头部企业长电科技等,在绍兴串起了一个设计、制造、封测的集成电路小集群。各股力量相呼应,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
——国内市场打开了。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绍兴在新发展阶段把握发展主动权注入活力。
面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持续加深,一批绍兴外贸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加速转战国内市场,从过去仅依靠外贸出口,转型为内外贸并举的“两条腿”走路。
绍兴道宽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经营成品窗帘及窗帘面料为主的外贸企业。“3天时间共接到内销订单订货量50多万米,收获颇丰。”公司总经理项丽笑着说。
数据显示,与往届外贸型企业占比达90%以上相比,今年的柯桥纺博会上,以内贸为主的企业占比在60%以上。
——国际市场也打开了。
今年,绍兴新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三大高能级平台,绍兴对外开放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综合保税区开放能级最高、含金量最足,因而被比喻为皇冠上的明珠。“绍兴是一个外贸年出口超2000亿元的出口大市,综保区的建设对广大外向型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绍兴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利用综保区,绍兴的优势产品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合作新空间。
依托国家级的跨境电商综试区,绍兴大力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今年1-11月,绍兴累计实现跨境电商B2C出口93.6亿元,其中亚马逊平台交易额为53.2亿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521家,培育省级跨境电商出口品牌6个,绍兴出口产品“走出去”速度更快了。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适应商品市场国际化发展建立的一种贸易方式,大大便利了我市外贸企业出口,帮助绍兴的小微企业走向全球。截至目前,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突破100亿元,拉动出口增长近5个百分点。
开放“裂变”的效应还在继续。三大高能级平台,又形成了三个重要枢纽。
以综合保税区为牵引,形成了全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以跨境电商综试区为牵引,形成了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的区域性商业变革枢纽;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为牵引,形成了内外贸有效贯通的区域性市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