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600002577508J/2021-20006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公安局 成文日期: 2021-02-26
主题分类: 公安 发文字号:

绍兴市公安局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1-02-26 08:5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市委、市政府:

2020年,全市公安机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通过大力推进“法治警务”建设,不断创新警务模式,直击全市公安执法痛点和难点,圆满完成了各项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任务,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一、坚持整体谋划,打造现代警务体系。一是创建聪慧大脑。按照“党建统领、机构虚拟、实体运作”方式,健全多警种融合、大数据驱动的全市情指行一体化“1+6+6+X”、县级情指行一体化“1+6+N”合成作战体系。市局本级“1+6”中心122名民警全勤进驻,集聚最优资源、最高权限、最强手段,全力打造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服务部,2020年支撑作战4.2万余起。二是组建强壮躯干。围绕“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将24个建制单位打散重组,组建大政工、大侦查、大治安、大监管、大警保,对部门职能重新定位、内设机构重新调整、警力资源重新分配,逐一设立党总支,由分管局领导担任书记;定岗位、定职责、定员额、定能力标准,配套制定运行、管理、考核等制度,警种战斗力大幅增强,警力利用率有效提升。三是构建有力手脚。围绕“做强基层、做实基础”,推进刑侦体制、街(路)面勤务机制、派出所警务机制和网上网下服务机制改革,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其中刑侦体制改革方面,全市组建了18支208人的专业打击队、50人审讯团队、24人狱侦专业队伍,专业打击占比达到62.69%;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方面,92个派出所构建了以“一室两队”为基本架构的主动勤务模式,群众对社区民警平均熟悉率提升30%以上;街(路)面勤务机制改革方面,对全市233个网格实行派出所、交警、巡特警“三警融合”,首波警力8分钟内到达率提升30%,交通事故、纠纷警情现场办结率分别达71.65%、82.52%。

二、坚持枫桥经验,全域推进枫桥警务。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出台了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以及“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110创建等系列文件,列出了“扬旗行动四大体系”4大项16小项任务清单。组建8人的枫桥警务研究智库团队,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新时代枫桥警务模式的创新发展》项目。二是打造“枫桥式”品牌。深化“枫桥式”派出所、交警中队创建,重点培育3个全国级、17个省级所及17个交警中队。推进“枫桥式110”创建,打通110接处警系统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分流近30%非警务警情。开展“枫桥式”车管所、刑警队、监管场所、公安窗口等系列创建,在押被监管人员认罪认罚率达70%以上,车驾管网办率达57.22%。升级“枫桥警务-越警管家”平台,落实678名“管家民警”在线值守,成为社区民警与群众的互动平台、基层治理的管理平台。三是造浓创建氛围。持续开展“全国学枫桥、我们怎么办”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7”重要讲话一周年座谈会以及第二届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构建现代警务模式高端峰会。组织派出所所长每月晒比、社区民警每季“三星”评比、枫桥式交警中队“一月一评”,深化派出所、交警中队分类考评,持续掀起创建热潮。

三、坚持融入群众,全力推进共建共治。一是推动矛调中心建设。公安信访部门整体入驻县级矛调中心,90个派出所162名警力入驻镇村两级矛调中心,公安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5.9%。推动全市1946个村社由主职干部兼任治保调解主任,加强治保调解组织“五个一”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推行上虞重华联勤警务站模式,建成运行联勤警务站8个。二是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实施“五员强基、三星争创”行动,落实“一社区一民警二辅警”“一村一辅警”,选派18名机关老民警到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社区民警全部兼任村社副书记,扎根社区时间达80%以上。深化联千村访万户全警大走访活动,全市1927名机关民警全部挂联到村社,走访群众41.2万人次,化解矛盾4688起,为群众办实事1056件。三是整合群防群治力量。设立平安(义警)基金1183万元,规范运作188支2.5万余人的平安类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见义勇为人员评选活动,特别是与18支民间救援力量开展疫情阻击、抢险救灾等方面联训联勤353次10532人次。试点推广“物联自治”模式,吸纳物业公司151家、物业力量1762名,共同参与面上防控。

四、坚持服务意识,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是优化“网上办”。实体化运作市县两级网办中心,整合警种服务职能,入驻事项106项,月均网办超15万件,高频民生事项“网办率”达64.63%。升级打造“枫桥警务-越警管家”服务平台、AI智能客服等载体,168个公安服务事项“掌上办”“一网办”,16项公安证明实现“刷脸办”。二是拓展“就近办”。打造1428个“就近办”点位,建成自助服务区102个,组建3200余人的代办员队伍,推出“助跑小队”“背包警务”等帮办、代办、上门办服务,公安服务“十五分钟办事圈”逐步成型。2020年,80个派出所窗口实现“一窗办”,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办”,派出所“就近办”比例达到80%以上。三是强化“集成办”。推行公民身份信息变更“一件事”改革,办事材料精简75%以上、办理时间压缩78%以上,被省委改革办《竞跑者》推介。推行车辆检测“一件事”改革,28个车辆检测机构完成整改提升,检测时间从平均50分钟以上压缩到30分钟内,一次性审核通过率提升到95.3%。推行轻微物损交通事故处理“一件事”改革,试点单位当事人自撤率达43.2%、自处率达22.1%,事故处理时间平均缩短10分钟。四是撬动“创新办”。全面拓展“安心码”在寄递行业、网吧管理、长途客运等领域应用,应用领域达到18个,申领人数达到206万人,累计应用420余万人次,服务企业3万余家,并成为全市第一个入选省“观星台”的数字化转型优秀应用项目。

五、坚持改革创新,推动“集约化”办案。抓住深化公安改革契机,强势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全市共投入经费   9000余万元,全面完成6个县级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硬件建设,公安法制率先全员入驻,同级检、法机关员额及相应辅助执法人员入驻到位,确保实体化运行,促进“集约化”办案。一是“应进尽进”,实现中心办案迅速增量。制定《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规范》和五条刚性措施,对案件归口、人员入驻、一站服务、办案协作等细化明确,并每周通报中心运行情况,强势推动中心办案满负荷运行。近半年来,在中心办理刑事案件2857起4541人,案件占比达74%。二是“繁简分流”,实现中心办案快速办结。联合出台《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推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刑事案件繁简分流,组建简案团队,设置简易、速裁两个法庭,实行移送起诉、提起公诉、审理审判“一条龙”办理。中心运行以来,刑事快办率同比上升13.90%(达23.92%),刑拘直诉占比上升7.1%(达17.12%),均位于全省前列;全流程办结速裁、简易程序案件594起,简案快办率达到32%,最快的一起刑事案件从受案到判决仅用4小时。三是“一体运行”,实现中心办案精准管控。在明确中心规范运行、刚性要求的基础上,又制定《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人员管理考核办法》,坚持党建统领,明确岗位目标职责,实行清单化管理,中心统一考核,提升团队战斗力。同时开发智能监管平台,对中心运行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控。

六、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执法制度规范。针对执法检查、信访投诉、司法监督、民意感知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着眼执法全流程、全要素管控,细化制度规范,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20年,全市出台执法制度83个(市局本级17个),已基本形成覆盖接警处置、受案立案、执法办案、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一是从执法操作角度进行规范。如针对伤害类案件信访投诉较多问题,制定《进一步明确伤害类案件办理流程及要求的通知》,把流程图张贴到办案中心和基层办案队;为堵塞涉案财物管理漏洞,下发《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开展在办案件涉案财物大清点、大整改活动;为进一步厘清业务警种、专业打击队与派出所的办案职责边界,制定《关于明确专业警种与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职责边界的意见》,促进了打击专业化和社区专职化。二是从民意感知角度进行规范。针对群众反映交通安全管理的问题,着眼道路安全管理的源头性、基础性、体制性问题,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绍兴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若干规定》,细化落实管理职责,优化道路规划实施等;针对平台投资、非吸类案件多发,且群体信访较多的问题,制定《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处置工作规定》,从案件受理、案件侦办、信访稳控、沟通通报、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统一涉众型经济案件办理流程,促进追赃挽损。三是从风险防控角度进行规范。针对前几年行政复议、诉讼较多问题,制定《关于防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风险的若干意见》,强化教科书式、说理式执法,加强执法过程风险管控,有力压降复议、诉讼总量,减少复议撤变、诉讼败诉。全市行政复议案件下降9.3%,行政诉讼案件下降20.7%,没有发生新的行政败诉案件。

七、坚持动真碰硬,狠抓突出问题整治。以执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全面摸排问题、坚持边查边改,对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整治、积案清零行动,坚决查纠执法问题。一是坚持常态巡查。开展每月网上巡查,每季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管理倒查,对执法办案情况实施全方位多角度扫描。2020年共倒查案件2370余件,发现问题即时整改,整改率达100%。二是强化专项整治。针对伤害案件、取保候审、涉案财物管理等容易出现不规范不公正的重点案件或重要环节,组织未结案件、下行案件、不捕不诉、司法监督等全量倒查、专项清理,共办结取保候审4669人,办案用时缩短12天;倒查重点案件768件,梳理涉案财物14303件。三是严肃责任追究。针对执法检查、司法监督、信访倒查等方面发现的问题,通过下发执法建议书、倒查问责、挂牌整治等措施,做到发现一起,通报一起,追责一起。

八、坚持学考结合,狠抓素质能力普升。制定《法律素质培训计划》,除警衔晋升等常规性培训外,通过党委带头学法、中层领导定期授课、师徒结对岗位带学等八项措施,推动分层面针对性法律素质培训。一是以考促学。通过县局月考、市局季考,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考试,日渐浓厚民警学法、用法的氛围。2020年,共组织法律考试170场,参加考试民警8360余人,同比上升27.3%;民警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44人,同比上升76%。二是以训促学。以“法治大讲堂”“专题培训” “庭审旁听”“民警剖析”等多种形式,强化常态学法。凡新法出台,市局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并以视频会议形式,扩大参训人员范围,带领全警将公平正义内置于心、外践于行。2020年共组织“大讲堂”“小讲堂”542场次,同比上升402.4%;中层领导授课106次;组织庭审旁听56场。12月9日,邀请公安部法制局专家来绍讲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收到良好效果。三是以比促学。建立学、战、比、带“一体化”教育培训机制,开展全警实训、实操、实练,落实每周一练、“角力2020”系列比武活动,层层选拔尖子,营造“人人参加练兵,人人得到提高”的氛围,巩固提升民警执法良知和对公安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全省公安民警法律知识竞赛中,绍兴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名。

九、坚持部门联动,强化公检整体合力。改变关门自评的监督模式,主动对接检、法机关和律师群体,强化监督效能。一是政法一体化协同。积极推动单轨制协同模式,电子卷宗全线流转,促进检法监督更加直观高效。同时,搭建大容量音视频文件共享平台,利用信息化打通全流程线上绿色通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无接触办案优势,得到了实战检验。现全市单轨制办案占比达98.05%,文书证据系统制作率、移动办案应用率等8项指标均超过省市考核指标,多项列全省前茅。二是“双向互派”协同。着眼公检“大控方”格局,探索公检“双向派驻”协作,实现公安检察沟通常态化、实时化,在配合中实现监督目的,在监督中相互学习借鉴,强化公检合力。此做法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批示肯定。同时,探索执法信息共享,定期交流案件办理、侦查监督、复议复核等执法信息,推动刑事侦查法律监督质效提升。三是法律服务协同。聘任20名资深律师组建绍兴市公安局法律顾问团,制定《绍兴市公安法律顾问工作规则》,明确法律顾问的职责任务、管理保障等,为市局的重大决策、重大疑难案件、民警维权案件、重大涉警舆情等提供法律咨询、决策服务23次。



绍兴市公安局

2021年2月22日

信息来源: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