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发布日期:2021-02-03 11:57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昨天上午,绍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绍兴大剧院隆重开幕。 首席记者 袁 云 摄


 “十三五”成就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20年 

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1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生产总值达11.6万元。 A股上市公司数量累计达68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3位。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31位。


动能转换持续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4%。绍兴滨海新区获批设立,省级以下工业区完成整合。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热力指数居全国地级市第5位。成功举办绍兴发展大会、国际友城大会、“绍兴周”等系列活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合作支援、山海协作任务全面完成。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建成区面积扩大至379.7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期末增加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2倍。建成省级特色小镇4个;5个项目入选省未来社区试点;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848个、“3A示范村”151个、“五星达标村”1404个。


文化魅力 日益彰显

扎实推进绍兴文创大走廊等“一廊三带”建设,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

市规格办好“两节一典礼”水陆国际“双马”、女排世俱杯等重大节会赛事,中国越剧艺术节永久落户。

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成国全省唯一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AQI优良天数比例由75.7%升至90.7%;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获得“腾笼换鸟”考核八连冠。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153.3亿元,占比77.2%。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6694元和38696元。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薄弱村和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户全面消除。

建成全省首个智慧养老示范园区,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市。获全国双模范城“六连冠”。夺得“平安金鼎”。



 “十四五”蓝图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 85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万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2.5岁,确保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 强”并不断争先进位,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 


九大任务

着力打造传承“名士之乡”气质、彰显科技创新实力的卓越城市

着力打造“靠改革吃饭”“闯天下市场”的活力城市

着力打造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集群智造跨越升级的样板城市

着力打造“融杭联甬接沪”、杭州湾南岸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城市

着力打造文化守正创新、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城市

着力打造独具江南水乡韵味、凸显全面绿色转型成效的美丽城市

着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城市

着力打造市场机制最活、营商环境最优的包容城市

着力打造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安定和谐的幸福城市



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们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昨天下午,市政协委员们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牢固树立“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理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忠诚干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二)加强法治建设,做到秉公干事。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注重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审计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高质量办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三)强化担当有为,做到高效干事。强化综合集成,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完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实行项目化管理、责任制落实、时序化推进,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强化整体理念,积极稳妥推动政府机关工作职能整合,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大力弘扬“唯实惟先、善作善成”的团队文化,加强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踏实。

(四)坚持清正廉洁,做到干净干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企业和群众过“好日子”,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规模,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严查各类腐败问题,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十三五”时期,是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锚定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目标,聚焦“四个体系”建设,打好“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1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生产总值达11.6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5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5亿元,年均增长7.2%和8.4%。A股上市公司数量累计达68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3位。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31位。

  五年来,动能转换持续推进。迭代升级省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实质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4%。滨海新区获批设立,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完成整合。扎实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五年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营商环境热力指数居全国地级市第5位。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浙江(新昌)境外 并购产业合作园、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绍兴发展大会、国际友城大会、“绍兴周”等系列活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合作支援、山海协作任务全面完成。

  五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建成区面积扩大至379.7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期末增加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2倍。新城古城联动发展,古城保护利用开创新格局。建成省级特色小镇4个。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848个、“3A示范村”151个、“五星达标村”1404个。

  五年来,文化魅力日益彰显。推进绍兴文创大走廊等“一廊三带”建设,成功获评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高规格办好“两节一典礼”、水陆国际“双马”、女排世俱杯等重大节会赛事,中国越剧艺术节永久落户,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五年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AQI优良天数比例由75.7%升至90.7%。连续五年夺得“大禹鼎”。获省“腾笼换鸟”考核八连冠。

  五年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153.3亿元、占比77.2%。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6694元和38696元,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薄弱村和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户全面消除。建成全省首个智慧养老示范园区,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市。健康浙江考核蝉联优秀,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82.2岁。夺得“平安金鼎”。

  五年来,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累计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228件、政协提案2157件,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1部。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掌上办公之市”“掌上办事之市”。“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8.3%。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等工作得到新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气象工作及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成绩。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GDP增长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和7.1%。在大战大考之年交出一份“双胜利”高分答卷。

一是全力确保“两手硬、两战赢”。零时滞落实省一级响应机制,有效应对疫情突发事件。率先推进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复市复学,及时出台稳企助企惠企系列政策和“三驻三服务”等帮扶举措,开行全国首趟湖北籍员工“返岗大巴”“就业专列”。

二是全力推动经济企稳向好。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居全省第3位。发放3.6亿元消费券,开展“越惠悦生活”“金秋购物节”等系列活动,有效拉动消费市场复苏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逐月收窄,增速居全省第5位。实施稳外贸“十大行动”,实现外贸出口2386.4亿元,增长6%。

三是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1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3.7%,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17项。6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录,数量居全省首位。

四是全力兑现各项民生承诺。省、市、县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103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68台,建成1299个“智安小区”,实现乡村星级农贸市场全覆盖。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政策平稳落地。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服务预防和应急救治体系。深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一站式”改革,加强公安情指行一体化改革和合成作战体系建设,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8.6%,基本建成“15分钟应急消防救援圈”。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持续深入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聚力产业高端化、区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生态绿色化、服务品质化、治理现代化,打响新时代“名士之乡”“先进智造”“文化名城”“稽山鉴水”“枫桥经验”金名片,为全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积极贡献。

主要目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5万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0%,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2.5岁,确保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并不断争先进位,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

九方面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传承“名士之乡”气质、彰显科技创新实力的卓越城市;着力打造“靠改革吃饭”“闯天下市场”的活力城市;着力打造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集群智造跨越升级的样板城市;着力打造“融杭联甬接沪”、杭州湾南岸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城市;着力打造文化守正创新、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标杆城市;着力打造独具江南水乡韵味、凸显全面绿色转型成效的美丽城市;着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城市;着力打造市场机制最活、营商环境最优的包容城市;着力打造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安定和谐的幸福城市。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9%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八方面重点工作

1.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

2.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构建内外开放新格局

4.展现品质城乡新形象

5.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6.谱写生态建设新篇章

7.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

8.推动民生福祉新提升


聚焦转型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


深入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强化数字赋能、平台支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提升发展传统产业。争创国家级化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印染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赋能行动,提升产业数字化、集群化、服务化发展水平,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新兴产业新三年行动计划,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新建5G基站5000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

加快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推进滨海新区建设,打造湾区重要增长极。做大做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争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实施制造业园区全域治理,打造特色小镇2.0版,推进小微企业园和创业创新园高质量发展。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标杆企业培育工程,打好“凤凰”“雄鹰”“雏鹰”等组合拳,加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推进“品字标”贴标亮标计划,打响“绍兴制造”品牌。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保持制造业贷款稳定增长。打造“三驻三服务”2.0版,动态完善“1+9”政策体系。


聚焦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着力塑造人才引领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构建全市域协同创新格局。以绍兴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加快建设迪荡湖科技CBD,高水平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谋划建设鉴湖科技城,着力打造创研科技园、精准医学产业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新技术服务集聚区等标志性载体。深化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大院名校产学研合作。实施“一个产业一个综合体”行动。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培增”计划。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进新昌全面创新改革2.0版。深化“**计划”、“名士之乡”系列人才计划,建设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广应用“人才码”,超常规力度引进培育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聚焦高效循环,构建内外开放新格局

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双向开放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合作与全球竞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加快建设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高标准建设“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打造“杭绍同城主中心”。扎实推进“迎亚运、建窗口”综合交通大会战。实现地铁1号线柯桥段与杭州地铁5号线贯通。推进长三角人才服务“一卡通”“一码通”和“互联网+医保”在线结算。深化对口合作支援,推动山海协作产业园提升发展。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统筹推进数字生活新服务、消费平台构建、消费业态升级系列活动,大力拓展夜间消费、数字消费场景,积极培育健康、时尚、养老等消费热点,深化快递业“两进一出”试点。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快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社区生活服务圈。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加大“两新一重”投资,推进5G+、铁路、海塘安澜等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加快构筑开放新优势。封关运营综保区,高标准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争创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进口商品展销中心。积极开拓东盟等“一带一路”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确保出口总额增长5%、全国份额保持稳定。推进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


聚焦全域统筹,展现品质城乡新形象


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以“一线城市”标准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建设品质化、网络化、一体化大城市。

实施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编制实施袍江区域企业搬迁地块规划,优化三区片区空间布局,加快越城薛渎(棒球)社区、鉴湖未来城等建设,更高水平推进市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镜湖中心广场、镜湖医院、国际金融活力城、高铁北站TOD综合体、市传媒中心,推进新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新老年大学建设。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有序推进非古城功能疏解。

积极构建网络化大城市。打造市区30分钟通勤圈、市域30分钟交通圈。编制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诸暨、嵊新组团与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实施美丽城镇“五大提升行动”,推进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2个、基本达标15个。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负责制,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抓好生猪增产保供。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完善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体系,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薄弱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推进水利工程“物业化、数字化、产权化”改革。

系统提升城乡服务管理水平。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邻里中心、城市驿站建设,规范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聚焦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持续撬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高质量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

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广“一码管地”“越行证”,推出一批“智能秒办”事项,完善机关“内跑”改革系统,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建成“城市大脑”通用平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广惠企政策兑现等数字化应用。深入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优化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健全信用评价、监管和惩戒体系。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实施部门综合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4家。探索创新地方金融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创建文化金融改革试验区。



聚焦环境治理,谱写生态建设新篇章

坚持低碳绿色导向,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高质量推进生态体系建设,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加快走出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

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强化污染源头管控。打好臭氧阻击战、PM2.5攻坚战,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AQI优良天数比例85%以上。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行“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推进分质供水,争创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县控及以上水质断面Ⅰ-Ⅲ类比例保持100%。开展土壤污染“源解析”试点,受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92%以上。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提高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科学设置垃圾分类集置点,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0个、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790个以上。推广应用固废治理信息化平台。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全覆盖。启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化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推广“区域环评+环境标准”,落实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补偿。


聚焦特色品牌,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


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以新时代文化绍兴工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文化绍兴”成色。

优化文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廊三带”建设,全市域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高标准建设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园、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越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统筹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旅融合新路径,争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办好“两节一典礼”、徐渭诞辰500周年、鲁迅诞辰140周年等活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开展“越文明”系列活动。打造都市“15分钟文化圈”,新建“城市书房”11家、博物馆5家。深化“行走乡村文化润乡”主题活动,乡镇文化分馆普及率、综合文化站面积全面达标,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87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聚焦共治共享,推动民生福祉新提升


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积极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建设更具幸福感的人民城市。

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深化“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严格执行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理措施。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和医疗物资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群防群控措施,有序推进疫苗接种。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全面做实基本医保市级统筹省级试点。高质量实施“民政30条”,建设无障碍社区10个,改造提升“残疾人之家”20家。坚持“房住不炒”,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强中高考安全保障,推动绍兴文理学院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实施健康绍兴战略,深化医共体建设,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建成投用市中医院改建工程,加快市妇保院新院建设。做好亚运赛事筹办工作,继续办好水陆国际“双马”等重大赛事,创建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全力打造平安绍兴。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新型违法犯罪,构建亚运安全“环绍护城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城乡道路平安畅通提升行动,推进危化品全周期重点整治,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持续打击恶意逃废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加强灾害监测 应急能力建设,完善“1+X”预案机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健全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深化“最多跑一地”改革,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枫桥式”系列创建,实行三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阅办信访工作和信访办理标准流程,完善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功能。打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空间。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域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推进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事务、慈善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建设。


——2021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2021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工作于2020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多方征集、意见征求和修改完善,梳理形成16项预选项目。2020年12月14日~20日,市政府办公室以市长公开信的形式,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绍兴政务、绍兴发布、越牛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公开邀请市民群众进行网上投票,2021年1月6日~8日,市政协委员通过“绍兴政协·委员通”App进行了投票。根据两次投票数量综合测算,在16个预选项目中确定了前12项作为候选项目。


(1)交通便民“一件事”集成改革

建设交通事故便捷服务平台,实现轻微交通事故处理当事人自撤率90%以上、自处率50%以上。完成全市36家车辆检测站提升改造和监管平台建设,实现车检平均用时压缩超过三分之一。


(2)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完善升级绍兴市智慧化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新建30个“体育+公园”项目、10个社会足球场、2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个百姓健身房、500公里健身步道。


(3)重点人群疾病预防工程

为全市重点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为高危人群免费开展结直肠镜检查。 


(4)提升卫生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完成市核酸检测基地建设和柯桥区、新昌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改造;推进市疾控中心实验楼,越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诸暨市、嵊州市疾控中心建设和上虞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改造;全市具备实验室资质检测人员达到250名,核酸日检测能力达到50000份。


(5)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为全市2000户生活困难老人家庭进行地面、墙体、居室、厨房间、卫生间等方面适老化改造。


(6)“智安校园”建设

全市450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建成“智安校园”,实现全网调度、管理及智能化应用。


(7)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新增99台公共法律服务智能自助终端配备,实现全市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7个公共法律服务站、11个全国民主法治村全覆盖。建设2477个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实现全市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


(8)校园食品安全智治行动

按照系统整体启用、硬件逐年配备的原则,完成400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食品安全云守护平台建设。


(9)“绿色出行、品质交通”提升行动

建成ETC应用场景12个。新建(改建)公交首末站(停保场)5个,新建乡镇新能源公交充电站6个,新建(改建)公交候车亭200个,新建公交电子站牌50个,新增或更新公交车500辆以上。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120公里。


(10)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建设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0个;建设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790个以上;建设乡镇再生资源收购站点50个以上。


(11)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

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07个,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0台。


(12)城市社区消防安全提档升级工程

建设城市社区微型消防站66个,实现全市城市社区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对高层住宅小区2000台电梯安装“电瓶车管控系统”;对500个高层住宅小区分别安装远程报警监控系统和可视化管理系统、消火栓智慧用水监测系统。



  注:本文有删减


信息来源: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