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与发展不平衡,是制约不少地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瓶颈。
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对村级增收项目实行奖补、对乡贤助力项目实行奖补、助力人居环境提升,上虞区崧厦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实施“三个千万工程”,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题。最近,该街道“三个千万工程”被列入上虞基层党建重点项目。上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崧厦街道这套组合拳是一次让乡村振兴积极向政府引导、村级自主、社会参与转变的有益探索。
集体经济强起来
“2万平方米的物业用房全部租出去,村级集体经济年可增收200余万元。”站在两幢4层楼高的村物业大楼前,吕灿良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去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跻身上虞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排头兵”行列。
吕灿良是崧厦街道吕家埠村党总支书记,吕家埠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一直处于崧厦街道中游位置。“得益于街道推出的‘三个千万工程’,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吕灿良说,村里在调研的基础上,上马总投资2500万元的村级物业项目。去年4月底,项目竣工通过验收,得到了区、街道的财政奖补。
崧厦街道共有3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与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五星3A”争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此,2019年8月,崧厦街道实施“三个千万工程”,其中之一为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村级增收项目实行奖补,在区级立项补助的基础上,按实际进行分档补助,精准施策破解增收困境,让集体经济强起来。
街道专门成立专家顾问团,逐村走访调研,定制物业项目、“飞地”购买经营性用房项目或入股合作项目,一村一策定方案;街道将村级增收纳入村干部履职清单,直接挂钩年度考核,对自主挖潜实现增收的额外给予奖励,对无法完成增收任务的扣减干部当年履职保证金;街道摸排出一批富裕村与薄弱村结对帮扶,安排项目时适当提高富裕村出资比例和薄弱村收益分成比例,实现先富促共富。
截至目前,崧厦街道累计实施增收项目14个,总投资达4560万元。到去年底,村年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90万元,最低的村也达到60万元以上。
各方力量聚起来
近日的一个傍晚,崧厦街道潘韩村党总支书记韩红标在办公室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专门去村精品线路走了一圈。“这条路好像一根扁担,挑起了潘家和韩家两个自然村,也凝聚起村里发展的力量。”韩红标告诉记者。
去年初,在上海从事建筑业的戴建忠等4名乡贤,听说村里要搞条精品线路,便主动捐款40余万元。“根据预算,这条线路需要160万元资金,乡贤的捐款无疑将助推这个项目快速推进。”韩红标说。
违章建筑拆除、道路油化、建筑立面改造、小公园建设……目前,这条长800多米的精品线路全线竣工。令人欣喜的是,精品线路一完工,道路东端闲置多年的原小学校舍很快被改造成电商产业园,一家电商将在下个月入驻,年租金10多万元;道路西端总投资900多万元的忠义公园和法制公园正在启动建设。
崧厦街道乡贤众多,为第二个千万工程——乡贤项目扶持工程创造了条件,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乡贤助力项目实行奖补,乡贤细胞激活了发展动力,让各方力量“聚起来”。
街道和各行政村干部密集走访乡贤,宣传政策精神,组织专题座谈、颁发荣誉聘书等方式引来更多乡贤反哺家乡。街道制定竞争性立项实施细则,对申报项目实行综合会审、考评打分,推动村干部主动上门找乡贤、引项目。
据统计,崧厦街道各行政村累计走访乡贤320多名,确定乡贤工程项目27个,乡贤出资达1210万元,占总投资的38%,涌现了祝温村农民艺术馆、杭郭村乡贤工程等精品项目。
人居环境美起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漫步在崧厦街道祝温村,一条整洁的柏油马路蜿蜒向前,两边房屋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绿化景观小品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一个整洁的大花园。
祝温村是崧厦街道打造生态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这个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落后村”,得益于崧厦街道“三个千万工程”,人居环境发生蜕变。作为第三个千万工程——整洁项目扶持工程,崧厦街道每年安排1000万元助力人居环境提升,上下联动补齐了工作短板,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如何把短板补起来?崧厦街道投入500万元构建垃圾分类标准化工作体系,建造3个标准化垃圾分拣站,配齐污废处理设施和标准化桶装转运车等。
人居环境改善,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崧厦街道开展“网红庭院”“我为‘五星3A’争创献一策”等群众性活动10余个,“绿币计划”“保洁员竞争上岗”“网格包干”等一批“实招妙招”在面上推广。
崧厦街道还出台村级班子环境卫生专项考核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常态化评估,并实行公开通报,加大考核力度,各村环境卫生月度考核平均成绩较上年提升15%,垃圾分类试点村分类正确率达98.5%。环境整洁项目有效推动农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的全域提升。
“我们将持之以恒深化‘三个千万工程’,全力推动‘五星3A’争创迭代升级,积极创建‘乡村振兴先行村’。”崧厦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文松说。
记者 范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