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家企业入驻、三百余名高端人才落户,短短半年,中关村·绍兴水木湾区科学园企业入驻率达到60%,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聚宝盆”,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赋能添力。
每天早上9点,李灵韬准时来到园区内的企业办公。作为研发工程师,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高效又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他感觉到很减压,也能与更多同行交流经验。“我们这里有休闲区,可以放松休息,就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大企业一样。”李灵韬是绍兴籍大学生,他认为越城区地理位置距离杭州较近,软件行业发展前景好,让他可以生活工作两不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留在越城工作。
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这样的水木湾区科学园不仅对大学生有强大磁场,对高端人才同样充满吸引力。日前,国家级领军人才王祥科带着环保项目落户越城。他致力于研发绿植废弃物制造生物炭,既可用于废水处理和修复,也可用于土壤的污染治理。他认为,水木湾区科学园是集科技、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中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基础与交流平台,节省了时间、财力等方面的成本。
除了研发项目,王祥科更是在斗门选址五十亩地建厂,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将研发产品投产使用,为当地带去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是为“无废城市”创建做出重要贡献。
背靠两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水木湾区的招商引资也格外顺利,成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人才归留的一个回源地。从长远来看,水木湾区必将形成区域化的产业集群,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下游企业长效发展的新局面。“现在有十余家企业冲着‘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而来,现在已经成功引进了德汇电子,主要为特斯拉做配套生产,通过整个产业的聚集、依托,释放相应的指标,起到以促带动的作用。”中关村·绍兴水木湾区科学园运营总监田照泉说。
厚积而薄发。近年来,越城区全面实施科技强区首位战略,主动对标先进城市的创新经验,在迪荡湖、洋泾湖等最优质的区域打造科技创业载体,通过引进中关村·绍兴水木湾区科学园、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复旦科技园绍兴创业中心等团队,嫁接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科技创新载体的先进经验,引进集聚了一批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区科技局副局长金华松表示,下一步,越城区将以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引领,构建“1245X”创新平台体系,建成一批特色科技园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共建研究院,逐步形成具有越城标识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