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市政协举行“聚焦高质量·委员三走进”视察调研暨第17期“知行论坛”专题学习会。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何坚刚应邀作《拥抱服务业发展蓝海》专题发言。市政协主席魏伟,副主席冯建荣、倪善贵、何小玲、余利明、吕丙,秘书长王旭波,市政协机关干部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参会。
何坚刚主任首先梳理了近五年市政协委员对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出的30多则提案建议,感谢市政协和委员们对服务业关心支持、建言献计。随后,聚焦“三问”:“如何认知服务业?”“如何彰显辨识度?”“绍兴服务业如何崛起?”抽丝剥茧,环环相扣,一一作答,理论与案例并举,实践与谋划并重,既立足绍兴论绍兴,又跳出绍兴看绍兴,系统阐释了服务业重大项目的重要作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和绍兴服务业崛起之策。 一问如何认知服务业? 答: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 答:一个项目兴一座城市 答:一个项目富一方百姓 何坚刚主任交流了对服务业内涵的理解,认为服务业是服务且融通生产生活需求的产业,随着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化,服务业的黏合、融合、赋能、提质等功能不断显现,随后从服务对象、组织方式、统计惯例维度作了界分,结合长三角和全省面上情况,分析了服务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分享了他对于服务业重大项目地位作用的认知: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从“裸心谷”成就莫干山民宿传奇、嘉兴长三院支撑创新链群到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催化会展产业裂变,阐释服务业项目对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个项目兴一个城市,例举“阿里巴巴”推动杭州迈向“一线城市”和米兰打造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说明服务业项目对提升城市能级的主导和标识作用;一个项目富一方百姓,讲述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书写传奇和桐庐快递之乡演变史,推演了服务业项目在促进民生、改善福祉的奠基和关键作用。
二问如何彰显辨识度?
答:服务业+数字化
答:服务业+制造业
答:服务业+名人文化
何坚刚主任向市政协委员们介绍了绍兴市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基础、行业构成、空间布局和重大项目。绍兴服务业从2010年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服务业增加值从1073亿元增长到3070亿元,绝对值居全省第4位,年均增速达8.3%,GDP比重从38.2%提升到51.2%,2020年首次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在细数成绩的同时,指出服务业发展三大短板:一是蛋糕不够大。服务业总量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排名第9;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0.8%,低于发达国家、全省、全国水平。二是名号不够响。缺龙头企业,2020年末全市规(限)上服务业企业3641家、营业收入4272.4亿元、营业利润66.5亿元,分别只占全省的8.6%、5.1%和3.4%;缺特色品牌,服务业影响力、时尚度、体验性总体不高,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未能高效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三是能级不够强。平台不强,缺乏像乌镇古城、云栖小镇等高能级平台;中高端供给不足,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整体便利化、数字化、品牌化、特色化程度不足。
在辩证分析服务业优劣势基础上,提出服务业发展三条路径:
一是“服务业+数字化”。“市场+数字”:赋能平台。推进中国轻纺城、诸暨大唐袜业城、上虞伞城等一批百亿级以上的重点专业市场数字化改革,大力发展网上市场、网络直播、线上会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企业+数字”:赋智主体。推进服务企业培育数字化优势,推动服务企业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积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在线增值服务等;“平台+数字”:赋值服务。推进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新业态创新应用,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线上经济融合上有所突破;“ 社区+数字”:赋惠群众。通过数据共享和多跨应用场景建设,实现资源集聚、精准服务、业态创新,谋划“古城大脑+未来社区”,充分发挥“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双功能作用,让古城变得更安全、更智能、更美好、更有温度。
二是“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畅通供需。锚定需求侧、供给侧,制定差异化发展路线,重点聚焦“服务业+产品”“服务业+创新”“服务业+管理”;“服务业+经典产业”:耦合共生。黄酒、珍珠等经典产业需 “讲好产品故事”“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产品价值”,推动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世界珍珠大会成为全球性行业盛会,打响“中国黄酒之都”“世界美酒产区”“国际珠宝中心”品牌;“服务业+新兴产业”:相融相长。从产业链布局、平台布局、项目招引等源头上加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二三产融合,推进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共同成长。
三是“服务业+名人文化”。做好一桌菜。策划一桌最能体现“名人文化”和“越滋味”的绍兴菜,推广越菜系,促进越菜餐饮与文化旅游业融合,提升对老饕的吸引力;串好几条线。谋划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和浙东运河文化带精品游”,迭代升级“跟着课本游绍兴”,设计“文艺小清新打卡游”“稽山鉴水健身游”“求学问道深度游”等路线,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办好系列节。办好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阳明心学大会等重大文化节会活动,举办南宋文化节、城市音乐节等富有江南特质、绍兴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唱好三台戏。借鉴“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以鉴湖为舞台,越剧、绍剧、莲花落等经典曲目为底本,打造具备国际一流品质的山水实景演出,擦亮绍兴文化“金名片”;打造潮玩IP。抓住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机遇,鼓励“沉浸式”文旅消费,打造特色IP,大力发展文创经济、网红经济、体验经济、夜间经济。
三问绍兴服务业如何崛起? 答:要素直达 答:平台升级 答:闭环提升 何坚刚主任向市政协委员们介绍了《绍兴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发布情况和“十四五”服务业发展总体目标,指出要实现绍兴服务业的真正崛起,应把握三方面工作重点。 一是要素直达。空间布局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构建“拥湾发展、中心引领、两翼支撑、全域提升”的市域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培育人才上,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健全服务业人才“选引留用培”机制,培养和用好本土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充沛的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用地保障上,统筹安排服务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盘活存量用地,支持城镇低效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资本上,探索制定专项信贷指引,引导资金投向优质服务业项目,创新融资模式,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支持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二是平台升级。整合产业平台,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和全域治理为契机,加快全市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提升创新平台,依托科创、文创大走廊,三大科技城、重点实验室,打造国家级、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新型服务业平台,拓展服务新业态;优化城市平台,发挥镜湖服务业资源“聚合”作用,大力发展核心服务功能,集聚高端要素资源,加快镜湖商圈崛起,加快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提升古城聚合能力、服务能力、治理能力。
三是闭环提升。聚焦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构建“谋划—选资—洽谈—落地 ”项目招商链、“赋码—立项—建设—投用”项目管理链、“监测—评估—反馈—运用 ”项目评价链。
整堂课列举了28个案例,言之有物,数出有据,旁征博引,令人深思。吕丙副主席作为论坛主持人代表市政协对何坚刚主任的专题发言表示感谢,盛赞其对绍兴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和实战路径进行了深入浅出、具体详实的分析研判,视野广、站位高、思路新、举措实,对市政协委员更好关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好研究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更好参政议政具有很大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