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发改委(粮食物资局)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22M/2021-2067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 成文日期: 2021-07-06
主题分类: 综合类 发文字号: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1-07-06 17: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一、2020工作总结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委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在大战大考之年交出了一张可圈可点的发改答卷。

(一)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有新气象。全委干部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标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期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绍兴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使全委上下与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党建业务融合有新作为。坚持以党建促效能,研究制定了机关党建“4+3”综合考评体系,相关做法获得第九轮全省机关党建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是除机关工委以外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市级部门;5+推动消费扶贫入选全市三个最佳的“最佳服务举措”;“六稳”“六保”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支部及2名党员获得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和优秀党员称号。三是自身建设有新进展。我们全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精心做好参谋助手,向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汇报工作24项和35项,市级层面牵头出台文件24个。办理市领导指示批示552件,其中市主要领导指示批示382件。承办人大政协建议提案59件。

(二)坚持抗疫复工,助力高质量实现“两手硬、两战赢”。一是抗击疫情显温度。我们积极响应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倡议,全委干部积极主动支援一线防疫工作,累计派出230多人次赴书圣故里和陶堰街道开展社区疫情防控、赴振德助力企业生产,选派4名青年干部下沉一线结对8家企业,充分彰显了发改干部的责任担当。二是物资保供有力度。我们牵头组建全市生活物资保障组,第一时间启动粮食应急监测,指导企业到省、市外采购粮源3000吨,确保全市粮油市场恢复正常;第一时间采购调拨帐篷灯应急物资1546件并运送至关键卡口,为防疫抗疫提供后勤保障;第一时间投放政府储备冻猪肉60吨,及时稳定价格、稳定民心。二是复工复产见速度。我们牵头组建全市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指标开展每日监测分析,我市企业产能恢复率居全省前列,全市302个重点续建项目和50个市级政府(国企)投资续建项目仅用15天实现100%复工,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复工复产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三)坚持精准施策,牢牢稳住经济运行基本盘。充分发挥“六稳”“六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建立专班运作、监测评估、考评考核等工作机制,推动全市GDP“半年正”“三季进”“全年红”,全年GDP增长3.3%,居全省第6位。一是强化监测调度。实行经济运行周监测、月分析、季报告,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分解落实任务,进行精准指导,推动经济逆势回升。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牵头做好全市政策专班工作,落实“五减”政策,修订“1+9”产业扶持政策、民营经济“新40条”政策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全力稳定市场预期。全市兑现“五减”政策232.5亿元,完成省定目标229.8%;累计投放消费券3.6亿元,拉动消费30.6亿元。三是强化争先创优。指导全市开展争先创优“最佳实践”申报推荐评审工作,全年入选3项省级“最佳实践”案例。积极向上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土地指标、用能保障等要素资源,全年争取到各类专项资金共计214.81亿元、土地指标3071亩、用能指标51.5万吨。企业债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四)坚持项目为王,筑牢有效投资“压舱石”。一是投资专班统筹抓总作用进一步凸显。每月召开专班会议,定期分析全市投资形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现“V”型强劲反弹,全年增长6.7%,居全省第3位。投资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二是重大项目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围绕“开工建设一批、续建实施一批、建成投产一批、前期谋划一批”“四个一批”机制,滚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率达91.4%,居全省第1位,省重点项目、省“4+1”重大项目、省“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市重点项目、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全维度编制“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安排10亿以上实施类重大项目360个左右,投资后劲牢牢夯实。三是未来社区发展势头进一步凸显。鸿雁社区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实施方案评估的试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51.9%,4个项目列入省第二批创建试点,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新增试点数量居全省第2位。

(五)坚持善谋善为,推动重大规划和重大战略谋实落细。一是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坚持“开门编规划”,形成《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实施“1+1+4+6”共12方面重点任务。高标准开展委内8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二是以杭绍甬一体化引领“四大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率先印发实施杭绍甬一体化绍兴工作计划、亚运城市行动计划,谋划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杭绍城际线接入杭州南站,杭绍台高速先行段正式通车运行,铁路推进指数持续领跑全省。大湾区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6个重点标志性项目列入省浙东唐诗之路三年行动计划,浙东运河博物馆入围全国标志性工程,新昌县升级省级大花园示范建设单位。三是全面完成支援帮扶和区域合作各项任务。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百日攻坚行动,高标准完成省下达的各项考核任务指标。开展“原产地、真好味”绍兴市对口地区农特产品推介活动,活动启动仪式上与对口地区共签订7个合作购销协议,协议资金超2亿元。加强对口支援,全年共拨付对口支援资金1.95亿元,实施援青、援藏、援疆、对口支援重庆涪陵项目35个,安排项目资金3.29亿元。加强对口合作,投资10.5亿元的双天(辽源)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一期已投用,辽源浙江(绍兴)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

(六)坚持产业带动,加快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新兴产业实现新发展。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增至44%,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精工钢构列入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名单。3家单位获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家单位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二是平台能级实现新突破。滨海新区高能级引领平台作用凸显,承办全省开发区(园区)改革提升推进会,“高质量推进开发区改革提升”做法列入“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佳典型案例”。高端生物医药和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列入“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黄酒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蓝印时尚小镇、伞艺小镇跃升为省级创建对象。诸暨市列入首批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名单,上虞区章镇镇入选新一轮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名单。

(七)坚持改革赋能,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一是牵头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营商环境、产业体系、城市体系、乡村振兴等方面牵头推进全市28项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市级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获得5项省级及以上重大改革试点,按季开展“三看三比三学”活动,统筹推动改革落地。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行标准,推动落实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发布《全国地级市营商环境热力指数报告》,绍兴入选营商热力之城全国第5;赛迪研究院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百强县研究成果,我市所有县(市)均入围。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实现率达100%。积极推进委内综合窗口改革。三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加强公共信用建设和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深化信用业务协同应用和文明交通、金融服务等惠民便企应用;强化信用建设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信用协同应用及支撑系统项目,进一步提升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

(八)坚持有保有压,推动能源供给和能源“双控”见力见效。一是能源保供有力。三门-嵊州天然气管道工程建成贯通,真正实现全市天然气“县县通”。大力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续建站点建设,高质量完成17座新选址站点建设,两项指标均排名全省前列。电力、天然气改革加快推进,绍兴精工马海工业园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成功列入国家第五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二是节能成效显著。通过源头管控、淘汰落后、优化用能等多种途径,提高全市能效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开展能源“双控”和“减煤”攻坚行动,组织高耗能企业错峰生产,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居全省第2位。淘汰燃煤锅炉25台,完成年度任务的125%,居全省第3位。

(九)坚持民生为本,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物价稳定。一是粮食工作展现新作为。高标准承办世界粮食日浙江分会场活动,得到省政府分管领导肯定。上虞区成功创建省级“粮食五优联动示范县”。落实省政府早稻订单全覆盖新政,组织开展市域内带订单余缺调剂早稻9401吨,首次实现政府储备早稻补库粮源100%在市域内落实,助农增收564万元。二是物价工作做出新贡献。围绕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保障、重要民生商品稳价和定价、企业用水电气降费减负等方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稳定器”作用。做好杭绍台高速公路绍兴金华段车辆通行费标准价格听证、杭州-绍兴-宁波城际铁路票价听证会、生态公益墓成本调查、农本调查等关系民生的价格工作。

同时,成功承办了绍兴发展大会、“上海·绍兴周”等活动,为城市宣传推介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