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22M/2021-215885 | 主题分类: | 综合类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日期: | 2021-09-02 |
主办单位: |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农工民主党绍兴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坚持保护优先,注重活化传承,整体推进浙东运河(绍兴段)开发》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浙东运河绍兴段是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绍兴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金名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通过强化规划引领,保护传承、项目建设、串珠成链等,着力打造运河诗路核心地、精华地。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前期工作
(一)注重谋篇布局。出台《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有效法制保障。编制《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绍兴段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明确传承文化风情、提升旅游品质、共建海丝之路等任务。实施《绍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有序开展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印发《绍兴“三大文化带”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绍兴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出管理保护。一是加强运河沿线文物文化规划与保护。推进运河文物、文化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全面排摸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逐步建立分类名录、项目库和浙东运河绍兴段沿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控清单,加大对大运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修缮力度,重点加强浙东运河绍兴段水运水利工程遗产、聚落遗产和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周边开发建设项目和活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评估。二是加强运河水域防洪排涝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要求,开展浙东运河绍兴段重要水域划定工作。越城区已编制完成《越城区水域保护规划》,柯桥区和上虞区也在同步编制规划,同时三区已建立重要水域清淤轮疏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运河岸线保护、利用和管理,持续改善运河水环境。
(三)促进文化传承。全省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中,绍兴独占5项,分别是青瓷、西施传说、黄酒、《兰亭序》、越剧,2020年我市又以绝对高分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一是致力于促进水乡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建立“乌篷船制作技艺展示基地”和“脚划船俗实践基地”展示平台,以现场制作演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乌篷船文化。建立“水乡社戏展示基地”,推出“水乡-乌篷婚俗”演艺活动,让每位进入景区的游客都能感受到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致力于促进水乡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聚焦文创大走廊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推动跨界融合,大力发展黄酒、青瓷、珍珠等历史经典产业,积极发展游船夜游、夜间演艺、24小时书店、文创集市等夜间经济业态,推出的“不上头”系列黄酒,将越窑青瓷、绍兴面料有机结合起来,获得市场认可;黄酒棒冰、黄酒奶茶、Q版乌毡帽等创意产品持续火爆,鲁迅故里、东昌夜集、迎恩门水街、徐渭艺术馆等地成为网红打卡地。
(四)注重挖掘内涵。深入挖掘整理运河沿线名人的诗文、历史、思想、事迹,凝练文化内涵,积极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全面排摸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建立分类名录和项目库。建立并推行浙东运河绍兴段沿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控清单,制定保护修缮的长效机制,注重保护与传承石桥建造、黄酒酿制等非遗文化。组建绍兴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咨询组,发布运河文化类重大课题研究5项。实施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丰富特色优质文旅产品和文创精品的供给。
(五)推进数字应用。加快推进运河名镇名村等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和5G覆盖工作,充分发挥“智慧文旅”数据平台,推进运河公园文旅治理。创新发展“非遗+互联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传播和交流。如市名城办开发绍兴古城APP,面向公众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检索等服务,初步实现本地居民一键游诗路、一图游诗路。柯桥区依托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数字化诗路文化体验馆、沉浸式新型文旅融合体验展馆,通过数字赋能,满足游客文化个性化需求。
(六)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园、大禹纪念馆、黄酒小镇(东浦片区)、阳明故里综合保护利用项目、方特国学文化博览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其中,浙东运河文化园项目入选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全省仅2个,其中一个为大运河杭钢工业遗址综保项目)。我市现有诗路文化带重点项目109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50个,市级项目59个),其中续建项目73个,新建项目23个,前期项目7个,谋划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2350.48亿元,2020、2021年累计争取到省诗路文化带建设资金1.06亿,资金全部用于诗路文化带项目建设,重点支持诗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诗路“十地百珠”提升、千亿级景区建设。
(七)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作用,研究审议有关政策、重点工作、计划总结等重要事项,指导做好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组织实施,构建市、县联动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二、下步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绍兴“一廊三带”文态空间建设,整合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沿线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推进“一图、五路、十景、百珠”建设,即:一图总览诗路文化风貌,开辟山路、水路、陆路、空中、云端五类黄金游线,联动打造10个以上景区,擦亮100颗诗路“珍珠”。
(一)强化规划引领。抓紧编制《绍兴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文化遗存保护、名城名镇提升、非遗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能力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绿色航运提升及国际文化交流。同时落实《浙江省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通则》相关要求,统筹做好“生态、业态、形态、文态”四态融合,着力提升运河两侧绿地、公共空间的畅通性和可达性。
(二)加强文化传承。整合相关智库,成立浙东运河研究会,打造深入研究浙东运河文化的权威平台,重点研究浙东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浙东运河文化旅游规划开发,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沿线文化遗产分类名录和项目库,建立并推行浙东运河绍兴段沿线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控清单。保护传承梁祝传说、背纤号子、黄酒酿制、越窑青瓷烧制等非遗文化,支持民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传习所建设,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和传承教学基地。
(三)开辟运河游线。依托绍兴古城和浙东运河文化园,串联古桥文化,打造承载记忆、回味乡愁的运河古镇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围绕鉴湖等运河名湖,串联运河文化、鉴湖风光,打造游轮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深度开发鲁迅文化旅游品牌,开辟一条集运河文化、鲁迅文化、鲁迅笔下绍兴民俗为一体的,串联鲁迅故里、安桥头、皇甫庄、小皋埠的鲁迅文化精品游线。
(四)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运河沿线民俗风情,在优化提升公祭大禹陵典礼、书法节、黄酒节、安昌腊月风情节、东浦黄酒开酿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基础上,深入挖掘提炼浙东运河文化带的绍兴元素,设计形象标识,提高辨识度。利用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鼓励“走出去”,加强有效推介,改善外部形象,吸引更多游客。
衷心感谢贵委对浙东运河(绍兴段)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郑晓,联系电话:15988298686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