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戏剧,在绍兴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21-09-27 10:37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9月15日,讲述徐渭故事的越剧《青藤狂歌》在绍兴大剧院首演;9月18日,中央戏剧学院改编的独角戏《阿Q正传》紧随其后;今天,一个叫陆帕的波兰导演编排的话剧《狂人日记》来到绍兴……从越城区大乘弄10号的青藤书屋到都昌坊口11号的三味书屋,从徐渭到鲁迅,相隔360年的两个绍兴人穿越古今、跨越东西,因为戏剧连接在一起,因为戏剧而更广为人知。这座城市也因戏剧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

人们不禁要问:戏剧到底给绍兴带来了什么?要怎么深入挖掘绍兴戏剧更多的价值?在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之际,以“绍兴戏剧的文化价值——从徐渭戏曲研究到鲁迅小说改编的戏剧”为主题的纪念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戏剧研讨会在咸亨酒店举行,30多名戏剧专家学者共商“绍兴答案”。


以戏剧为媒彰显绍兴文化

想了解徐渭和鲁迅,也可以从戏剧出发。徐渭,不仅是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其戏曲成就也不容忽视,他所著的《南词叙录》是中国首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奠定了绍兴在戏剧领域的理论与学术地位。鲁迅先生曾写过诗剧《过客》,其小说改编的戏剧作品也非常丰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表示,在当代文学艺术价值趋于多样化的情况下,从徐渭、鲁迅入手,深入挖掘整理绍兴戏剧更多的亮点,厘清文化艺术主流价值观非常必要。

“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鲁迅戏来提振文化精神,为社会蹚出一条具有精神骨气和思想灵魂的道路。”《文艺报》编辑部主任徐健也同样强调了研究绍兴戏剧必要性。

相较于其他艺术种类,戏剧是民间化、大众化、社会化的。自古以来,戏剧承担着社会认知、道德教化、大众审美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它并不是纯艺术,其本质在于让大众更直观地了解文化。有学者举例,也许有人看不懂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但绝对能看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编的话剧《咸亨酒店》。

“戏剧走进勾栏瓦舍、民间大众,用俗语表达深刻的社会主题,是面向普通大众的重要教材。”连辑认为,绍兴应搭建起弘扬地方戏剧文化的重要平台,让大众,甚至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充分认识、学习、吸收绍兴文化。


以全球视角解码文化基因

绍兴文化底蕴深厚,又拥有绍剧、越剧等丰富戏剧形式,那么,如何让绍兴文化通过戏剧形式登上国内乃至国际大舞台?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汤逸佩分享了波兰著名戏剧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改编鲁迅小说《铸剑》的案例——鲁迅的《铸剑》改编自干宝《搜神记》中的《三王墓》,1927年原载于《莽原》,后收入《故事新编》,而亚日那又对小说作了戏剧改编。

这是用外国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力作,作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得到的观众反馈也是两极化的。然而,这个案例依旧能给予绍兴很大的启发。从绍兴走向世界,又随着外国人的视野回到绍兴,绍兴戏剧可以借助不同的内涵和形式,在新的时代,碰撞出新的火花。

亚日那曾公开表示,他对于鲁迅的解读,让鲁迅的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开放了,从中能够看到戏剧带给大众的无限可能性。

对于鲁迅作品的戏剧改编,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李锡龙提出了更大胆的建议。一般而言,戏剧改编的文本往往是小说,但李锡龙认为,鲁迅是多义的,小说只呈现了部分的鲁迅形象,并不能完整表现他的批判性,他的另一部分形象存在于散文、杂文当中。如何在舞台上充分表现鲁迅作品的内涵,这是未来话剧改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剧作家们可以把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串联,让作品焕发出新的、应有的生机。


以戏剧之美塑造城市之蕴

文能化人,亦可兴城。一座城市的发展,如果缺少了艺术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在绍兴作出“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决策部署的背景下,加强对戏剧艺术的扶持,就等于在提升这座城市的能级。

“如今,绍兴在原有的越剧、绍剧的基础上,已经成立了话剧团,戏剧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绍兴要多举办戏剧类活动,引入更多优秀戏剧作品,充分彰显绍兴戏剧价值,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在研讨会上发言。

9月,不少与徐渭、鲁迅相关的戏剧在绍兴上演,市民们也是相当期待。“我已经买好了9月27日《狂人日记》和9月30日《祥林嫂》的票,很期待。”作为戏剧狂热爱好者的市民王女士感慨,以前看话剧总要跑去杭州、上海,现在绍兴也能看到了。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看戏,是一种生活方式。优秀的戏剧能够使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拥有良好的文化气质。一些学者也提出,绍兴所有区(市、县)都有专业剧团,可以通过打造徐渭、鲁迅戏剧品牌,将戏剧“做活”,让以戏剧为载体的城市文化自发地生长起来。

绍兴是浙江人眼中的经济强市,也是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之邦。兰亭书法节已全国闻名,阳明心学大会也备受关注,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戏剧也会成为文化绍兴新的底气。


作者:(王昭奕 黎 欣)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