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迈出新步伐,到数字化改革获得新进展;从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开创新局面;从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值,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展现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越城区党员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答卷,全区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越城区融媒体中心特推出《献礼党的二十大·“数”说飞“越”》系列报道,用数字盘点城市发展变化。今天请看第四篇:《“数”说飞“越”丨三个“文化地” ,焕发千年古城新韵》。
稽山巍巍,镜水流韵,一城诗书,遍地古韵。山水独绝与人文璀璨的双重浸润,赋予越城道不尽的底蕴和魅力。呼吸的是文化,穿越的是历史,文化和旅游的牵手,描摹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让幸福越城有了具体的形象。
截至目前,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352.36亿元,累计完成175.72亿元;区属A级景区13家、星级饭店13家、旅行社56家、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景区镇以及128个景区村,初步形成了以古城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两大核心的全域体系;区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75.4万册;拥有三级非遗项目108项,三级代表性传承人71名,三级非遗传承基地34处……越城区的风貌之变、品质之变、精神之变,无一不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城市的厚重精神与活跃因子,用“诗和远方”绘就江南秀色,不断向着“全力打造越文化传承核心地、品质文化生活样板地、文商旅融合典范地”目标迈进。
人文立城 越文化传承核心地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留下时代的文化印记,这是越城的担当。
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文脉赓续,越城区的历史文化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尤其是在9.09平方公里古城范围内有各级文物数百处,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游走城中,一条条肌理完整的街巷,一座座风貌鲜明的建筑,一间间沉淀岁月的老字号商铺,藏着此间千年历史文化脉络。如何更好地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擦亮越地文化标识,是越城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重点。
为此,越城区从“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破题,古城“一城一桥三故里”(越子城、八字桥、阳明故里、书圣故里、鲁迅故里)格局逐步形成。充分挖掘历史典故,持续推进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非遗传承、文史研究等系统工程,解码越地文化基因,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上个月,“宋潮越尚”宋韵艺术生活展隆重开幕。六大主题展区、20余场互动活动,将宋人的审美情趣浓缩在现代“越生活”之中。茶道、茶艺、点茶、抹茶、青瓷、烙画、面塑、脸谱……各式宋韵传承熠熠生辉,观众参与热情高涨。为期五天的展览,人流量超30000人次。
越地非遗、名人经典、宋韵文化等城市IP全面形成;坡塘村“艺术云松”、安桥头村“鲁迅外婆家”等文化乡村内核不断凝练;宋六陵被列为“十四五”国家大遗址,阳明故里获浙江考古十大重要发现;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城市文化名片持续拭亮,“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越文化涤荡千年古城,为“首位立区、幸福越城”铸魂塑形赋能。
今年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越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成为开幕式成果展览会上的热门区域,吸引了不少嘉宾驻足细品,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该应用通过对古城进行全域扫描、矢量建模、定期更新及历史建筑的高精度测绘建档,建立了古城实景三维底图,集成数据资源302类,涉及市、区两级部门共34个,让数字化的“新”和古城的“古”找到共存空间。
服务立行 品质文化生活样板地
在家门口寻求文化享受如今已成为越城百姓的共识。
出门就是街道综合文化站,里面配置了书画室、大讲堂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多走五分钟,可抵达绍兴树兰书房迎恩门馆,这是绍兴首家开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书房+景区”文旅融合新阵地;还有各类篮球场、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围绕周边……对于越城区北海街道虹桥社区的居民而言,以步行15分钟的距离为半径,就能“画”出一个“品质文化生活圈”,将社区居民的阅读、学习、娱乐、文化、健身等需求串联起来,形成更具“文化味”的生活方式。
据统计,越城区共建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队伍700余支;建有开放图书分馆、城市书房、农村书屋28家;2021年全年送“精品群文演出”进基层100场以上,送书下乡5.16万册以上,文化走亲17场。如今的越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展现出人文精神标识鲜明、市民精神昂扬奋进的新气象。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线上“云端”服务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依托数字化平台,越城区开展519中国旅游日“云游越城”活动,通过4小时分场景直播,吸引超270万人跟着网红主播一起“云旅行”;开设越城文化“云课堂”,启动“云”端授艺,观看人次1.5万人,获10.7万赞;开放“云书馆”,实现居民图书“云”端借阅,目前已接收订单860次,借阅图书2490册,打通公共图书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数字化浪潮的加持下,越城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公共文化数字成果,共享精神富裕。
以文化滋养文明,文明力量融入城市肌理,越城区在文明城市建设上同样表现亮眼:实现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打响文明实践“一镇街一品牌”“15分钟志愿服务圈”“多彩周末”公益课堂等品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省级文明单位获评数量均居绍兴市前列。打造文明和谐高地,越城绘就崇尚美美与共、自信开放包容的新画卷。
融合立业 文商旅融合典范地
用文学的力量激活一座古城,用艺术的力量激活一个山村,用融合的力量激活全域资源。文商旅融合给越城留下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迎恩门水街人气不断、活力迸发,激活着城市的夜经济,被称为“绍兴太古里”;上大路风情街融合历史文化和青春活力,凭借高品质、时尚感、新潮味的标签成为古城版“宽窄巷子”;鲁迅故里高品质步行街将新国潮文化与老文旅街区相碰撞,解锁潮玩新生活;风越里通过拆整结合的方式,引进品牌民宿、创意酒店、酒吧餐饮等服务业态,以沉浸式文化体验区的新貌亮相……“古典优雅”追赶着“青春时尚”的步伐,在焕发无限魅力和潜力的同时,越城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变馆藏为流量、变场馆为旅游景点、变故事为文化旅游产品,徐渭艺术馆无疑是越城新晋文化IP的代表之作。这里创建了“陈洪绶与徐渭”、“梵高遇见徐渭”等主题文化空间,引进了茶室、咖啡吧等业态,月参观量超4万人次,成为文化创新活化利用的新样本。而在徐渭艺术馆附近,前观巷大乘弄内,青藤书屋古朴而清秀,其本身就是具有水乡文人园林特色的建筑,修建一新的3个老台门如脱胎换骨;偏门直街上的绍兴博物馆小而精致,穿过宽大宏伟的中轴线古剑广场,古越文明一一显现。
丰富的水资源,优良的水质,成就了绍兴黄酒的晶莹澄澈,也让东浦黄酒小镇成为越城文旅的一张“金名片”。小镇围绕“老房子、新业态、黄酒味、夜经济、年轻力”五大关键词,打造“黄酒文化体验、婚庆产业链、水路光影秀、沉浸式演绎秀”四大特色业态。今年国庆前,黄酒小镇溇台里一期开园运营并开启东浦国酒微醺节,吸引游客体验黄酒文化年轻态新场景。
一城文脉写春秋,古今越城续风华。未来的越城,是散发着文化芬芳的江南,更是人们寻求和向往栖居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