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公布全国5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越城区以夯实基础、数字赋能、高效推进成功入选。一直以来,越城区按照“高水平实现目标、高标准完成任务、高质量体现成效”的要求,夯实“四项机制”运行基础、发挥“部门协同”合力能量、挖掘“数字赋能”管护优势,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着力打造节水灌溉典型样板。
一是因地制宜,践行“四项机制”。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分区选取典型灌区,定额测算末级渠系维养成本55元/亩,调研尚有末级渠系维养资金缺口10元/亩,通过制定《越城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实施细则》,明确精准补贴标准10元/亩,节水奖励标准为0.1万元。严格按照奖补细则要求下发各镇街各村,确保工程维养资金到村居、节水奖励资金到管水员,据统计2021年下发奖补资金达75万余元。实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制度,建立村级用水管理组织,通过细化设施分类,确定管护主体、管护内容和责任清单,全面实行“一把锄头”管水。
二是强强联合,助推精准灌溉。规范制定用水管理模式,科学核定农业用水总量,将分解用水总量指标到各涉农行政村、灌溉渠首,已完成安装在线流量计75套,电表1100套,基本实现计量设施全覆盖。整合尖端技术和农田经验,引入科研高校、农业科技公司等科研力量和社会资本,开发出资260万元协同推进灌片改造,探索农业节水精准灌溉新技术和智能高效管护新模式,通过实际测算,实现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25%,每亩均节水量达200方,每亩节约人工成本50元。全区农业灌溉节水成效自改革实施以来逐年递增,2021年全区节水量达300万方。
三是数字赋能,实现智慧管护。灌溉尾水通过拦截沟收集、水生植物净化,集中回收至尾水收集池,通过机埠实现尾水循环再利用,取水、排水“双减少”,实现对周边河道零污染,经测算,单季水稻尾水排放量约200方/亩,均可进行回收利用,极大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模块,管护人员仅通过电脑、手机APP完成远程控制阀门启闭和灌溉过程可视化管理,实现用水过程在线监测、实时监管,实现用水监测、统计、反馈、预警闭环化,形成全区农业灌溉用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同时也提升了农田灌溉和运行管护效率,提高农民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