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扫描指定二维码,一张《阳明后学行迹地图》出现在屏幕上,故居、书院等阳明后学遗存遗迹一目了然。绍兴文理学院学生王鑫选择了“安徽省滁州市南谯书院”,点击“听讲解”按钮,手机里当即传来解说声:“该书院是阳明弟子戚贤于嘉靖十三年(1534)创办的,是南中‘王门’发展的重要场所……”
11月24日上午,2022阳明心学大会分论坛——天泉会讲活动现场,《阳明后学行迹地图》正式发布,为推进阳明文化传播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去年,《东亚阳明文化旅游地图》发布,收集展示了与王阳明有关的旅游景点和资源。《阳明后学行迹地图》在此基础上,整理收录王阳明第一代、第二代弟子及部分重要的阳明后学在国内的遗存遗迹点共300多处,覆盖江西、浙江、江苏、安徽、贵州等10余个省份,内置中、英、日、韩四国语言,是对阳明学研究的重要补充。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钱明介绍,该图鉴是专业性文化电子旅游导览程序,旨在用数字化手段活化阳明文化,推动相关王阳明文旅项目的发展。
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阳明心学的发端地、成熟地和传播地,近几年,我市从保护传承、教育普及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着手开展阳明心学的弘扬传播工作,保护修缮了一批遗迹遗存,先后举办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阳明心学大会等大型学术活动,营造出浓厚的阳明文化氛围。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学者研究阳明文化的热情,活动现场,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发布了“绍兴阳明文化研究专项课题计划”,该课题计划实施时间从2022年起,为期5年,共包含“心学与经学研究”“心学与史学研究”“心学与文学研究”等8个主题、80余个子课题项。课题成果将以研究报告形式呈现,每个主题内容形成合集统一出版。
随后的研讨环节,来自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阳明心学在近代中国的重振与发展、近代阳明学传播、王阳明良知亲民思想等话题开展考证与阐释。“阳明心学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特征,作为当代学者,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勤政、仁爱、明德等内涵,并将之与当前实际相结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义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