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大会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全面擘画未来、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如何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越城发展的优异答卷?越城区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融媒专访行动——“党的二十大·一把手来谈”,记者对话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合越城实际,畅谈心得体会,谋划未来发展。
记者:刘局长您好,从应急管理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职责定位出发,您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有哪些新的思考?
刘明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区应急管理局一定紧扣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政治责任,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扎实推进基层应急和消防力量一体化规范化建设,以数字化指挥调度为抓手全面提升防抗救一体化能力,为“首位立区、幸福越城”贡献应急力量。
记者: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这些年来,区应急管理局为实现越城社会发展稳定,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明华: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应急管理局扎实开展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平安护航建党百年”、“除险保安百日攻坚”等系列行动,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全区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今年1-10月安全生产动态考核排名全市第一。
全力以赴化解安全风险。我们依托“工业企业安全在线”“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安全在线”等平台,对全区3900余家工矿企业开展星级分类分级安全监管,实现65家涉爆粉尘企业、92家有限空间企业、256家危化品使用企业、697家加工制造类机械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覆盖,共消除各类隐患11.2万余条。通过安全生产“五进”活动、“大篷车下乡”、“百万员工大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安全知识推广普及力度,建成应急体验馆17个,累计为5万余名群众送上“安全宣教大礼包”。
多措并举护航稳进提质。我们以危化品安全风险集中整治为抓手,实现绍兴现代高新医药技术产业园由“B”级到“C”级的关键蜕变,为后续引进高质量医药产业奠定基础。我们仅用43天安全拆除恒业成有机硅34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腐蚀危化品设施设备,总结提炼出“139”工作法有力保障重大项目按时落地落户。我们以“四有制度”为支撑,写好47家“提转搬”印染企业“后半篇安全文章”,实现涉安事件“零发生”。
持之以恒提升防救能力。我们全力以赴抓好防汛防台,先后印发运用“五停”“五断”工作指引、“八张风险清单”动态研判机制等工作制度,打赢台风“烟花”“轩岚诺”“梅花”防御战,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和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创建省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2个,完成8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提档升级及237个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15分钟应急救援圈”建设初见成效。
融合创新夯实应急基础。我们以“枫桥式”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创建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探索基层应急和消防力量一体化规范化建设新路径,推动镇街应急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高效运作。全区各镇街共落实专门管理人员119名,配备应急消防专门用车35辆,建成专门场所近万平方米。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对此,区应急管理局有何工作计划?
刘明华: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区应急管理局将抓实“四个再”,不断健全完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各方责任再压实。持续推进应急管理全覆盖责任体系建设,动态优化安全专项巡查、管控指数动态晾晒、“绿黄红”三色警示等运行机制,持续打好执法查处、挂牌督办、联调联配、行刑衔接组合拳,严格落实事故多发、工作滞后单位“开小灶”“末位告诫”系列措施,全力拧紧部门、镇街、村社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形成“纵向联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横向覆盖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大格局。
除险保安再强化。聚焦危化、工矿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迎亚运百日攻坚”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用好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三张清单”,确保风险隐患闭环清零,确保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动态指数排名保持省、市“第一方阵”。
体系融合再深入。深入推进基层应急和消防力量一体化规范化建设“越城实践”,实现应急和消防信息共享制度化、联合检查常态化,并依托“15分钟应急消防救援圈”建设,着力提升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村社应急突击队灾害事件救早、救小能力。深入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数字化改革,加快打造集信息归集、分类研判、指示落实、应急处置、信息归档等功能于一体的“枫桥式”应急和消防管理一体化数字应用,充分发挥“吹哨预警”作用。
监管服务再提升。强化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引导专业力量投入企业一线开展隐患排查指导服务。出台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形成应急管理群防群治良好氛围。持续抓好全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运用应急体验馆参观、“大篷车下乡”、线上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切实强化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