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办理周期平均缩短28%,简案快办率同比上升20.5%,实现无罪不捕、绝对不诉案件“零发生”,行政诉讼零败诉、行政复议零撤销。近年来,区公安分局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聚焦“技术、机制、体制”三轮驱动,持续推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档升级、高效运行,执法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软硬并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2月8日,在推进“春雷”拒执打击专项行动中,2名犯罪嫌疑人态度恶劣、情节严重,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启动快速审查机制进行刑拘直诉。2月10日下午,案件在区公安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审判庭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
“短短3天时间,只跑了一地,就完成了拘、审、诉、判全流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真正做到了公正与效率兼顾。”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工作人员阮德锋连连称赞。
2020年12月,区公安分局高规格部署、高起点规划,在区监管中心旁建成启用政法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据介绍,该中心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划分为执法办案、诉讼服务、执法监督、医疗救助、涉案财物管理等功能区域;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卫健等部门120余人常态入驻,按照“党建统领、机构虚拟、实体运作”原则,实现一体化集约管理。
从跑多地到跑一地,中心不仅打破了政法部门“距离壁垒”,实现公检法等部门线上、线下的协同交互,而且将医疗资源前置聚合。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大队长邵杰介绍,中心的医疗救助区共配备25名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上班,放射科、心电图、留观输液室等一应俱全。
“在这里实现嫌疑人的X光、B超、心电图、血压、血常规等5项入所前的常规检查,还提供在中心的核酸检测、普通疾病治疗,解决以往嫌疑人出所就医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执法风险。”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叶源源说。
创新模式,构建合成作战实体
“执法办案中心建设应用是为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而开展的供给侧改革。”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局长王成毅开门见山地说,目前,犯罪职业化趋势显著,传统的模式、不专业的办案难以适应打击新型犯罪需要和群众的期待,建立打击犯罪合成作战机制是必由之路。
区公安分局充分依托“公安大脑”建设,聚焦“技术、机制、体制”三轮驱动,创新实践“集中办、专业办、一体办”执法办案新模式,打造“专业警种+专业打击队+集中办案队+派出所”的四级办案架构,21名民警组建的集中办案队常态入驻中心,负责办理由派出所和专业打击队采取强制措施后移交的刑事案件,实现中心对案件质量闭环管控、执法流程全程监督、办案活动全程服务,促成专业力量依托专业场所打击职业犯罪的新态势。
“作为全区最大的派出所,日均接警量在40余起,警力可谓捉襟见肘。以前,一旦遇到复杂性案件,民警出差办案,常常导致日常值班备勤无法正常运转。现在,根据‘应进尽进’的原则,所有刑事案件都在中心办理,派出所能腾出更多警力回归预防犯罪、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百官派出所所长孙超说。
自该模式运行以来,区公安分局共移送审查起诉犯罪嫌疑人450余人,追赃挽损1500余万元,起诉准确率达100%,刑拘直诉率同比提升15%,刑事快办率同比提升5%,在打击犯罪效能、执法办案质量、执法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织密全流程“监督网”
区公安分局崧厦派出所民警顾珈恺负责办理一起寻衅滋事案件,该案1月9日立案,因案情复杂需延长办案期限,应当于30日内在浙江省公安厅执法办案综合应用系统提交审批延长办案期限法律文书,但2月7日上午民警并未按时提交审批,被智慧法制平台执法巡查模块监测发现,后该模块自动将提醒数据以短信形式下发至办案民警,顾珈恺在收到短信提醒后,发现案件即将超期,第一时间在执法办案综合应用系统上提交领导审核审批,使得该案办理符合案件办理程序,避免延长办案期间超期的执法问题。
据了解,区公安分局围绕“警情、案、人、物、场所、音视频”等关键要素,科学系统打造智慧法制平台,全过程管控执法办案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不仅使办案民警的执法行为受到监督,嫌疑人进入办案管理中心,须戴上具备定位功能、信息关联的手环,既能有效杜绝无人看管风险,还能根据手环编码智能调取各环节监控,执法监督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全区17个派出所全程在法制监督下进行办案,涉案扣押的物品和案卷通过智慧法制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
“我们借助工作机制和技术手段,通过打通执法办案系统孤岛,让信息关联耦合,实现执法管理数据良性循环和正向反馈,完整的业务流进一步织密了执法办案‘监督网’,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问题产生。”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厉国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