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其他部门和单位 > 市红十字会 > 政策文件
索引号: 000002/2022-2262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绍兴市红十字会 公开日期: 2022-04-13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字号: 绍市红〔2022〕5号

关于印发《绍兴市红十字会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26 10:4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红十字会,各理事单位,各高校红十字会,市医疗红工委、市学校红工委、市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现将《绍兴市红十字会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绍兴市红十字会

                                                                            2022年4月13日

 

              

  

绍兴市红十字会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全市红十字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以争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的姿态,立足“保护生命和健康”宗旨,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全力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域发展之路和新时代群团工作中奋力书写绍兴红十字篇章。

一、坚持政治立会,不断强化忠诚于党的红十字底色

(一)深化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树牢红十字会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这一政治定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共产党员先锋岗”“先锋标兵”引领作用,深化“三服务”,继续组织开展“千百万”服务活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解难题、为基层减负担。

(二)强化党建带群建。认真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健全完善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市县联动擦亮“越地红标·博爱先锋”党建服务金名片,建好建强红十字救援队、志愿服务队党组织。认真履行群团组织政治责任,强化网上舆论监测和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持续优化作风,提升服务质效,把会员、志愿者和联系群众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推进组织队伍建设。压紧压实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坚持政治标准,打造“清廉红会”,培育打造讲担当、重实干、乐奉献、重品行的红十字干部队伍。建设变革型群团组织,加强教育培训、轮岗交流和上挂下派等多渠道实践锻炼,切实增强干部队伍塑造变革能力。深化“三驻三服务”工作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持续推动干部队伍实干担当。

二、坚持主业办会,大力推进三救三献体系建设

(一)打造“生命救援”体系。打造全市上下贯通的应急救援体系和“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培训、演练(竞赛)、实战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全市红十字救援队一线队员人数保持在250人以上,救护员证持证率100%,开展救灾救援及日常群众性防灾宣传、演练、应急救护培训等志愿服务不少于500次,切实提升基层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备灾救灾仓库建设,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二)培育“生命救助”品牌。创新筹资工作思路和法,维护好“疫情防控”工作等历史形成的爱心资源,精心设计和推介博爱公益项目,推动建立经常性社会化筹资机制。充分发动各级红十字会理事、会员、志愿者等力量,结合首届5.8人道公益日众筹、红十字99公益日总动员”、突发灾害事件等组织好活动。建立红筹公益项目库”,推广一批有实践基础、受群众欢迎的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红助”“红救”“红爱”等有绍兴红十字辨识度的系列人道救助工作品牌。

(三)实施“生命救护”行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红十字全民应急救护能力提升民生实事工程,加强部门合作,实施“救在身边”主题校园守护、交通救护伴行、机关先行、志愿同行、安老护老、救援先锋、助力企业安全生产、亚运同行、安全网格等9项专项行动,全市新增普及培训率达到4%,新增应急救护持证率达到0.9%,其中救护员持证率不低于0.4%。积极备战第六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推进完善4A级以上重点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设和管理运行,进一步提高全市公共场所AED配置率,做好亚运会等各类大型赛事活动应急救护保障工作。

(四)构筑“生命接力”机制。依法规范推进造血干细胞、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和无偿献血工作推动造血干细胞采样登记数字化转型加强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医院兼职协调员和“三献”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推进“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生命关爱”项目。做好市级“生命礼敬”园开园宣传工作,巩固文理学院“生命礼赞”纪念场所。推动建成器官捐献宣传样板社区6个。全市完成造血干细胞采样入库登记650例,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达到3400人以上,探索建立捐献家庭褒扬机制

三、坚持特色创会,持续激发志愿服务和青少年活力

(一)建设“人道公益”队伍阵地。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完善志愿服务表扬激励机制,建立“骨干+特色”志愿者工作室,发挥能人和专业化、特色化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引领作用,培育打造具有红十字辨识度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区、县(市)至少建成运营1人道公益会客厅。

(二)打造红十字文化传播品牌。强化全市红十字宣传传播“一盘棋”思想,打响“红小侠”宣传品牌,开展红十字先进人物推介和网络直播活动,讲好红十字感人故事,弘扬公民责任意识和利他奉献精神。结合绍兴“东亚文化之都”、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等建设,组织实施生命教育体验馆、红十字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串珠成链一县一品逐步推出生命教育研学线路,打造新时代红十字文化高地。

(三)做强学校红十字工作。按照“规范运行、做强特色、打造品牌”的要求建设“红十字校园应急救护工作坊”10家,博爱校医室15家,实现高校、高中学校AED配置全覆盖,培育一批校外红十字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全面开展教职工应急救护培训,举办教育系统救护师资培训(复训),提高校医、班主任、体育老师救护员取证率。结合教育“双减”,显著提升中小学生救护知识普及率,持续做实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生军训工作稳步提高职校、高校学生应急救护持证率。实施“小桔灯”、“护苗行动”等未成年人关爱项目,推动试点学校开设人道法课程。组织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日行一善社会实践夏令营、学生应急救护技能比赛、“生命关爱”进高校等系列活动,持续激发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活力。

四、坚持服务兴会,倾力建设“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

(一)服务资源下沉更多群众身边。持续推进新时代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全市平均每个乡镇完成1个“博爱家园”目标,创成总会“博爱家园”示范点4个,按“五有”标准创建市级“博爱家园”25个。开展“枫桥式”系列创建建立乡镇小组18以上,推动救援力量向村社延伸,力推人道救助项目5个以上,建立救护站25个以上,探索在城市小区和学校配置AED,推动物业人员和网格员持救护证上岗,整体提升基层红十字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群众的能力。

(二)服务力量汇聚更多群众加入。以持续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为牵引,充分发挥红十字组织专业性强、凝聚力强的优势,动员救援队、志愿者、会员积极参与基层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立足红十会人道救助公益平台,广泛动员汇聚社会爱心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助推第三次分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助力赋能。持续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

(三)服务工作使得更多群众受益。聚焦乡村振兴聚集一老一小,积极开展人道公益救助、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等服务活动,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成校,推出一批“医疗健康服务、医疗法律服务、大病救助服务”“防灾避灾、应急自救、救援互助”等“多合一”的红十字爱心项目,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着力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助力城乡一体推进共同富裕建设。

五、坚持改革强会,着力完善高效协同的数字阳光红会

(一)完善治理结构。围绕群团改革的目标,加快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红十字组织、阵地,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运行。以换届为契机,着力加强县级红十字会的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理事会,切实推进“理事真理事、理事办实事”机制依法设立监事会。举办全市基层红十字会干部培训班,强化干部数字化理念,提升干部现代化能力,提高工作效能。

(二)推进“数字红会”建设。继续深入贯彻省、市数字化改革要求,按照红十字系统“一张网”、“一个库”的建设要求,完善绍兴市红十字会捐赠救助数字化平台运行模式,实现网上市县镇村四级一体化建设,力争税务、民政、发改等部门实现多跨协同,促进互联互通进入省级数字化改革“跑道”;探索一键呼救AED智慧应用场景开发,完善队伍、业务、监管等线上线下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形成整体智治的现代红会治理和人道服务新格局。

(三)打造“阳光红会”。持续完善监事会运作,优化监事会和社监委队伍,实施阳光红会公告、公示、反馈、报告、监督、审计、自律“七项制度”,进一构建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督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强化物资接收、采购、仓储、调拨、运输等全流程管理。开展公开透明指数评价,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完善公益资金定向直达机制实现捐赠款物全过程可视化打造“公开透明、管理规范、运作严谨、服务高效”公益公信平台

 

 

                                          


信息来源: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