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让人魂牵梦萦。
唐代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脍炙人口、激荡人心。
千百年来,这份魂牵梦萦,绵延流淌。无数古今中外人士对绍兴的向往,积淀起一座城市的无形引力,催生出“创新红利”“人才红利”“制度红利”,为绍兴的蓬勃发展厚积潜力与活力。
一份独特基因
人间最美四月天。日铸岭御茶湾,青绿如画。荷兰小伙托马斯漫步茶园,思绪飞扬——他的家乡、大西洋西北角的荷兰霍恩市,人们正在体验一款新型充气宝带来的骑行乐趣。这个产品,正是他在绍兴创业收获的第一个科研成果。上月,500台充气宝漂洋过海出口到荷兰。
两年前,25岁的托马斯慕名来到绍兴,入驻柯桥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他惊喜地发现电梯里能遇到各种肤色的年轻人。“国际化,great!”对于柯桥,托马斯流露出由衷的喜爱之情。
因为喜爱,所以留下来。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一起创业。迄今,5000余名外商常驻柯桥,临时入境的外国创业者人数每年近10万人。这份“国际化”家底,成为绍兴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绍兴由此成为全省第二大外国人集聚的城市。
客观审视绍兴,无论自然资源禀赋,还是区域位置,都缺乏比较优势。绍兴的“国际化”缘何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答案有很多,但其中一条必定与人有关。
放眼历史长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绍兴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周边地区文化交融、吸纳,不断提升自身的影响力、辐射力。
据《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越国谋臣范蠡和文种是楚国人,两人到了越国,“勾践贤之”,皆委以重任。魏晋时期,一代书圣王羲之、名相谢安等一大批北方士子南渡,绍兴美丽的山水风光,加上适宜的气候,最终“留”住了他们的身心。
到了唐代,李白、杜甫等400多位诗人纷至沓来,形成影响深远的浙东唐诗之路。王阳明是明代出生于绍兴府余姚的著名思想家。当今学术界认为,“王学”的盛行为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起到推动作用……一路走来,在开放包容中生生不息,这才有了今天的绍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改革开放后,越商走南闯北,缔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纺织品专业批发市场、全球最大的袜业市场以及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在与世界的紧密互动中实现合作共赢,“绍兴引力”与日俱增。
涵养创富生态
天姥山下,沃洲湖畔。一桩跨国“婚姻”记录了山城新昌的别样幸福。2月25日,斯凯孚(SKF)高精密轴承产业园及研发中心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举行,这意味着,新昌县和斯凯孚公司将开启第三次合作。
总部位于瑞典的斯凯孚集团,是全球轴承行业的领军者。2018年斯凯孚跨越重洋来到新昌。5年来,从建设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再到产业园,斯凯孚不断加码投资,持续提升新昌作为全国轴承之乡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是绍兴涵养创富生态结出的一枚小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