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昌坚决贯彻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二,R&D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居全省县市首位,并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再度荣获2021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和“科技创新鼎”优秀单位两项省级荣誉。主要做法是:
1、聚焦“专精特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一是引导优质企业长高长壮 滚动实施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倍增”计划,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头雁”,全县现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3家、上市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占规上企业73.4%),去年“56天内5家高新技术企业过会”创全国县(区)纪录,人均上市公司数和人均市值均列长三角地区县域第一。 二是引导研发机构建精建强 全力支持企业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全县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1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尤其注重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如支持新和成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前沿技术研发机构,并在精细化工、超临界绿色制造两大领域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企业比重达72.1%,比全省平均高22个百分点。 三是引导创新要素集聚集约 大力推进新昌智造科创带建设,科创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中小微企业产业园、轴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项目相继建成,推动创新要素从局部分散转向高效聚合。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引进集聚高校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3家,上线运行新昌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全县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率达95%,省科技厅专门发文推广“新昌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 2、聚焦“创新赋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注重产品研发创新 牢牢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组建技术攻关专家委员会,完善“企业出题”的技术创新需求发现机制,积极推进“揭榜挂帅”,同时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专精特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个,撬动企业研发投入3亿元,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拆除了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如五洲新春去年突破了兆瓦级风电轴承滚子“卡脖子”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全国第一(超80%)。 二是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已实现制造业主要行业、所有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建成省级数字车间(智能工厂)10家,9家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列入省级创建名单,轴承产业大脑入围全省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揭榜挂帅”项目名单,数字产业化指数102.6,两化融合指数达110.9。 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引进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在新昌设立研究院和产业孵化中心,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一体贯通”,如与航天二院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共建了产业孵化中心,孵化的3D打印产品项目已在浙江天雄公司落地,去年产值超5000万元。聚焦高端制造、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招引,把研发投入强度作为首要准入门槛,并要求配建企业研究院。去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3个(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占40%以上),总投资超2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均在5%以上。 3、聚焦“改革破题”,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双轮驱动优效能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大力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提升县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尤其在科技投入方面不遗余力,明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并严格做到科技创新政策“五个百分百兑现”。 二是县内县外共聚才 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在杭州西湖区浙大紫金港、滨江区中控大厦、滨江区双城国际设立3个科创人才飞地,同时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国内异地研发机构32个,集聚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深入实施“天姥英才”计划,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是发挥新昌生态优势,探索建立科创文旅综合体,吸引海内外退休(或即将退休)专家和创新团队来新工作。今年成功招引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引进技能人才做好充足储备。全县每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过1亿元,全县万人拥有人才量达2599人,企业R&D人员占比达13.6%,居全省第二。 三是物质精神齐激励 政府层面,建立“社会上给足地位、政治上给足荣誉、经济上给足回报”的“三个给足”激励机制,畅通科技人才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渠道,每年“5.31科技日”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和国家级县域创新发展论坛,重奖科技创新“好企业、好团队、好专家”,全面喊响“创新光荣”。企业层面,除股权、销售分成等激励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如三花推行专业和管理并行的五级人才晋升“双通道”制度,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模式。 4、聚焦“共同富裕”,推动科技富民惠民。 一是助富科技人员 围绕科技部、省政府赋予的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试点,重点突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科技人员创业创富、科技助力民生改善等领域,谋划试点跑道和体系,其中“打造科技人员创富新样板,探索共富扩中新路径”的做法已入选省首批共富最佳实践案例。 二是助力乡村振兴 把科技创新基因注入乡村振兴,提升绿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尤其茶叶是新昌农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通过品牌引领、数字赋能、全链提升、价值再造,大佛龙井连续13次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茶叶全产业链产值接近100亿元,有力带动了增收致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6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年底将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 三是助推“双碳”行动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提升、土壤治理、无废城市建设,优化调整科研力量布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完成省重点研发项目验收1项、双碳领域县级科技攻关计划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