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今日绍兴

我市大力提升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能力

“吃”的是垃圾 “吐”的是肥料

发布日期:2022-09-17 10:34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9月16日上午8点多,柯桥区马鞍街道的村民李大伯开着农用车来到市循环生态产业园内的绍兴维尔利餐厨废弃物再生利用有限公司,上门运输这里的肥料。“之前试用过这里的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种出来的蔬菜特别好吃。”  

  李大伯口中的肥料,其实是一种虫粪,它的源头就是生活中的易腐垃圾。在维尔利公司的黑水虻基地里,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将剩饭剩菜、蔬果瓜皮等易腐垃圾通过预处理系统进行分拣粉碎后,用以投喂数以亿计的黑水虻。据介绍,该基地养殖的黑水虻一天可以吃掉越城、柯桥、上虞三区200余吨易腐垃圾。这些黑水虻在消化完易腐垃圾后,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做成鸡鸭或水产养殖的饲料,有机肥还可以投入农业生产,每天可以生产4吨左右的饲料和4吨左右的有机肥。

  “过去,易腐垃圾处理通常采用焚烧法、填埋法,此类传统方法处理不够彻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维尔利公司总经理颜剑敏说,利用黑水虻处理易腐垃圾这种生物技术,既可以实现易腐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又能获得养殖收益,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黑水虻产生的肥料氨氮含量比较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肥力,我们给周边村民试用后,反响都很不错。”颜剑敏表示,他们将在收集城市街道易腐垃圾的基础上,把覆盖面拓展至乡镇农村,避免地沟油回流餐桌等情况发生。 

  市民每天分类投放的易腐垃圾成了黑水虻的“大餐”,那么其他垃圾又去了何处?记者了解到,每天运到市循环生态产业园内的绍兴市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垃圾达到1800吨左右。在企业中控室内,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卸料大厅、垃圾池、焚烧间的有关情况,几名工作人员只要关注监控数据,就能对整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线进行监管和控制。在吊机控制室内,工作人员同样只需要动动操控杆,就能将发酵完成的垃圾运输至焚烧间内,大大提升了转运效率。

  “随着市民垃圾分类的精准度提高,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垃圾逐年减少,我们焚烧的垃圾总量已经下降了近三成。”市公用事业集团下属环境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平介绍,焚烧垃圾产生的能量,最后会转化成电能和热能,全年可提供电能1.75亿千瓦时,供热量70万立方米,大多供应给了附近的工业企业。

  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投资45.75亿元,先后实施了循环生态产业园(一期)生活垃圾焚烧厂等5个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生活垃圾处置由卫生填埋为主转为焚烧为主,并于2020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其他垃圾)“零填埋、全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目前,全市共有生活垃圾焚烧厂7座,餐厨垃圾处置厂6座,填埋场6座,大件、园林、装修(建筑)垃圾处置项目6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处置生活垃圾(其他垃圾、易腐垃圾)103.8万吨,日均处置5898吨,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走在全省前列。

  “接下来我们将构建‘智能化监管为主+专业驻厂为辅’的监管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管公司,深化数字赋能,提升终端处置监管成效,确保更多垃圾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市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


信息来源: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