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的守护,我恐怕过不了这一关……”1月6日中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80岁的章金夫老人紧紧握住护士蔡剑英的手说。
看到这一幕,日夜守护病人的蔡剑英连忙把老人扶回床边,嘴里回应道:“这没什么,只要您身体康复了,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天下午,章金夫子女送来一封感谢信:“我父亲‘阳康’的背后,正是你们夜以继日的守护,是你们全力以赴捍卫着这座城市的平安健康……”
章金夫只是这一波新冠感染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的一员。连日来,我市各大医院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坚守换回病人安康
“连续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老人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了。”1月6日下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永兴没说上几句话,就又忙着给病人诊断病情去了。他的话语中,还带着浓浓的鼻音,时不时还抑制不住咳嗽几声。
李永兴口中的老人,正是80岁高龄的章金夫老人。2022年12月22日晚,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高热、呼吸急促,CT显示双肺多发大片状病变,章金夫老人重症病危,住进了该医院。
“我作为患者家属,被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章金夫的女儿章女士说,这些天来,看到不少医生和护士相继出现生病症状,但从不缺席。医生们个个“硬核”坚守,了解患者病情,与家属探讨治疗方案。护理团队成员个个是奔跑着工作,每天持续在岗10小时以上。
“李永兴医生下夜班高热,隔天后又开始上班;护理组长陈丽,上班期间低热,恶心呕吐,咳痰血,身体虚弱,但一遇到病人抢救,马上就飞奔而去;还有位护士怀孕了,也只休息了两天,又投入了战斗……”章女士说,正是他们的坚守,换回了病人的安康,除了说声“谢谢”,她难以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就算中午吃饭加换装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同样还是有看不完的病人。”中午12点下班时,杨剑烨医师说要赶紧休息一下,因为按照排班表,她要在5个小时之后赶回医院上晚班。
党员冲锋抗疫一线
“有哪里不舒服的,要及时告诉医生!”绍兴第二医院骨科病区内,查房医生们正细心询问着病人病情。与平日不同的是,现在入住的患者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而查房的医生们则是来自医院骨科、妇科、产科、感染科的党员医护人员。每走进一个病房,医生们都详细了解患者病情,耐心安慰患者家属。
发热门诊告急,急诊告急,重症救治体系压力巨大……为应对新冠患者救治压力,绍兴第二医院外科第三党支部率先发出倡议,以“战时思维”打破内外科藩篱,由党员带头,增设病区,缓解新冠患者住院难,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一天时间里,一支党员志愿先锋救治队迅速组建完毕。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冠救治病区,助力急诊患者及时收治。成立当天,骨科病区迅速腾空,同时由呼吸内科、感染科等科室专家对志愿队医护人员进行轻型、普通型新冠病人的诊治和护理专题培训。
第二天上午,病区开始加紧收治病人。“在做好跨科收治、多科协同的同时,呼吸内科、感染科专家每天固定参与查房,在业务上进行把关,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介入处理,切实保障患者安全。”该医院大骨科主任马一鸣补充道。
据统计,绍兴二院外科三支部新冠联合病区的20名医护中,有14名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目前已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36例。
奔跑在“生死线上”
上午9时,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内的输液室同样人满为患。这两天,这里每天输液量为120人次,是过去的三至四倍。
“在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是老年人,其中不少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急诊科诊疗组副组长、120急救分站站长朱衍说,以急诊为例,近期最高的一天接诊了近300人次。“这个数字对其他医院来说不算什么,但我们分站只有6名医生。”
为确保满足诊疗需求,全科医务人员始终坚守一线,为患者提供正常的医疗保障,这是他最欣慰的事。
同样持续处于高负荷运转的,还有被称为“生命热线”的120急救电话。这两天,该院120分站的出车任务成倍增长。出车路上,和患者沟通地址和病情,有效指导患者开展自救,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几天下来,120医生徐涌的嗓子已经哑了。
去年12月25日,刚从阳性病区撤离的他,来到医院120急救分站支援。“24小时出了20多趟车,平均一小时出车一趟。”徐涌说。在120值班室的墙角,有几箱矿泉水和一大袋士力架巧克力,桌面上还有几盒方便面,但一直在奔跑的他们根本顾不上补充。
急诊的日与夜,是与死神赛跑的日夜,是用生命护佑生命的日夜。徐涌说,特殊时期,每一位急救人都是奔忙在生死线上的“战士”。“大家再累也得坚持,我们不能倒下,患者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