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墙黛瓦、百桥千街,这是绍兴古城的风情;名士之乡、丰厚遗存,这是绍兴古城的宝藏。古城9.09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千年越地魅力四射,文化优势逐步彰显。
在绍兴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新征程中,越城也将进入“城市能级跃升期”“越地文化繁荣期”,古城保护利用进入新的阶段。这是基于过往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当下的战略判断,更是着眼未来的发展召唤。绍兴古城2500余年的历史积淀,正在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繁荣越地文化之机
去年以来,徐渭故里、阳明故里火爆“出圈”成了“网红”,每一场书画作品展、每一次特色文化活动,都引起广泛关注,可谓“办一场、火一场”。
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街区……这些曾经一度破败杂乱的历史老街,如今成了一扇扇打开集萃古城的人文窗口,一条条绵延不绝穿越千年历史的文化长廊。
古城,是绍兴城市的“母体”、文化的源流和市民精神的家园。
40年前,绍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此,绍兴以急不得、慢不得的审慎态度深入谋划,推动古城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复兴,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古城保护体系,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把绍兴古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就是坚定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实际行动,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
把千年越地文化作为第一优势,在“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管理”的理念引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张绍兴古城保护利用蓝图渐渐浮出水面,新时代下古城的华丽转身由此开始。
2019年1月,立足古城整体、物态、活化保护利用思路,《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行政功能尽量疏解,文旅功能重点填充,多个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落地……古城重新展现盎然生机,文化张力不断增强,文化气质不断彰显,传承弘扬越文化蔚然成风。
原汁原味的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等地,通过保护利用创新的古城多个街区,让游客陶醉,更让人痴迷。鲁迅故里历史街区已成为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的地方;西小河等历史街区保持着“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水乡格局。古城处处可见完整的街巷院落,能体验到老绍兴的生活习惯。鲁迅故里步行街在保护利用中,向高品质步行街延伸,并延伸至徐渭故里、仓桥直街。
正是在“新”与“旧”、“保护”与“利用”的碰撞中,古城保护的“绍兴经验”逐步形成一套体系。在2022年6月举行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学术会议上,绍兴作为典型代表城市之一,向全国分享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实践经验,“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融合传统现代之机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对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古城迅速抓住良机,坚持将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一体化推进,进一步打开传统文化到现代生活的连接通道。
2020年4月,以徐渭诞辰500周年为契机,位于古城后观巷33号的徐渭艺术馆项目启动。这个项目不仅包括徐渭艺术馆的建设,更包括了周边台门活化利用、老旧民居改造等在内的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是绍兴古城保护开发的一个巨大挑战。
改造带来的是周边居民生活品质与环境空间的双提升。“我们对建筑格局进行了重新规划,杂乱的管线全部入地,居民家排污全部纳管,小巷道路重新铺装,周边传统风貌改造整旧如新。”市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把改造做到居民心里,项目彻底改变了社区内300多户人家的居住环境。“原来我们这里的居民家里都没有抽水马桶,要去附近的公共厕所,现在装上了,方便得很,晚上还可以去徐渭艺术馆前的广场散散步、跳跳舞。”住在和平巷8号的朱大姐高兴地说。
伴随着片区生活空间质量提升,古城也成为创新活力的萌发地。
走进书圣故里街区的一条小弄,90后创业人柴言林的民宿“拾贰朴宿”十分吸睛。“国庆一房难求,旺季订单满满。”柴言林笑着说,现在许多杭州客人坐着地铁来古城,旅游火了,民宿的生意也跟着好了。
“古城将成为一个主客共享、温馨宜居、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慢生活体验区。” 市名城办有关负责人说。
眼下,围绕着古城“一城一桥三故里”总体格局,绍兴正全力推进投资近300亿元的文旅项目群,各个景区串珠成链,满城皆景,真正打开了全城旅游新格局。
古城更加热闹年轻起来了,特别是一批青年创客,为古城文商旅发展注入活力。眼下,古城正通过组建古城青创联盟、出台专属奖励政策等方式,加强对入驻古城青年创业的引导、扶持,将千年古城打造成年轻时尚集聚地。
拓展发展空间之机
去年4月,绍兴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标志着古城真正进入地铁时代,可以享受到城市地铁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要加快古城保护利用、传承创新进度,确保古城有资本承接外部区域的资源外溢,有底气向更多来到古城的外地游客展示自己。”市名城办有关负责人说。
近几年,绍兴古城保护不断书写新的篇章。塔山之上,府山之峰、蕺山之巅,环城河畔、鲁迅故里、迎恩门水街、书圣故里等地灯光迷人,不断让山水显韵,形成了绍兴夜游新形态。
活化赋能,古城展新姿。城市广场上,北纬30°展示馆华丽绽放,不同颜色的灯光交织变换,和北纬30°地雕线相映衬,扮靓了古城的夜景;兼具保护、利用、创新的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工程逐步落地,真正实现了古城保护、文化传承和改善民生“一举三得”,为打造文化转化创新的活力之城提供了新样板。
不仅从山上、水中、地面展示自己的形象,古城还对9.09平方公里内的早期人防工程,进行活化改造利用。古城在保护水陆并行、百桥千街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同时,创造性开展地下空间的保护利用,建立新型多元的古城网络化立体旅游线路,打造“别有洞天”视角独特、立意新颖的地下游步长廊,呈现出全景式、立体式保护利用新局面,创新古城保护的新模式。
越城区区长、名城办党工委书记钱林江表示,眼下,绍兴正在推进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这为古城保护和合理利用拓展了新的空间。古城作为网络大城市的核心地,将传承和保护好历史遗存,保护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秉持共建共享的文旅融合理念,秉持体系化城市更新理念,让古城真正成为近悦远来的品质之城。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这两张金名片,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理念推动古城复兴——2500多年城址未变、文脉不断的绍兴古城,正向着“世界级文化之城”的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