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派出机构 > 名城办 > 政务动态

绍兴日报特别报道丨四十载,古城再出发

古城复兴,念好“四字诀”

发布日期:2023-01-17 14:33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如果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属于绍兴古城的高光时刻,那么这40年间,她已留下太多惊艳瞬间。一砖一瓦的守护,老街旧巷的焕新,抑或是文化地标的打造,每一步,都推动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复兴。
       这背后支撑着的,是创新发展的保护理念,是精准细致的保护措施,是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的探索实践。在时光的流转中,我们看到——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四个一”工作体系,为绍兴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谋篇布局,一项项规划与方案为古城保护利用增添活力……

过去的一年,古城入口周边配套工程、鲁迅故里综合保护项目、阳明故里综合保护利用项目……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推进,以城市更新之笔,绘就古城保护、文化传承和民生改善有机融合的美好图景。

遵循打造人文之“脉”、恢复人文之“形”、注入人文之“魂”、盘活人文之“本”的思路,绍兴大力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以利用推动保护,将古老变为时尚,开启了绍兴古城全面活化的新时代。

打造古城人文之“脉”

如何以“一盘棋”思维,写好古城保护利用的文章?绍兴给出了答案——顶层设计+精细管理。

从1998年启动第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开始,细细数来,一大批与古城保护利用相关的文件相继出台并更新完善。2001年,《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政府通过,确定“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2012年修编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对古城内的新建建筑高度做出明确规定;2018年完成《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确立“一城一桥三故里”的整体发展框架……

2019年,更是绍兴古城保护历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正式实施,作为绍兴颁布的首部古城保护地方法规,它从法律层面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是在这一年,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成立,古城保护有了专业部门统筹协调。

为解决资金问题,设立古城保护基金;为压实保护责任,制定古城保护利用年度工作清单;为增强古城保护意识,将每年7月15日定为“绍兴古城保护日”。“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体系,建立起了绍兴古城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不断落实落细。

从全局着眼,也要从细处落手。以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古城精细管理水平,越城区制定了《古城城市管理细则》,通过条块结合,加强联动责任机制,同步建立由市名城办、辖区街道、基层执法人员三级架构的执法网格运行体系,让古城执法实现了从部门条线管理向区块综合治理的转变。

恢复古城人文之“形”

清澈的碧霞池、下沉式纪念馆……去年10月,在王阳明先生550周年诞辰之际,阳明故里正式揭开面纱,原址重修的阳明故居伯府第、新修建的阳明纪念馆等建成开放,成为千年古城又一座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

阳明故里整体开发建设项目,是古城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为恢复古城之“形”、留住文化根脉,2021年《绍兴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全面加强名人故居保护,激活名人资源,推动名人故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多年来,绍兴坚持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并行,让一座座老建、一个个文物古迹更好地“活”在当下。在古城版图中,围绕“一城一桥三故里”的空间布局,以解放路为主轴线,分布着鲁迅故里综合保护、书圣故里整体改造、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柴场弄“风越里”等“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群”,随着这些项目的加速推进和落实落地,古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古城北入口矗立起城楼和城墙,建设城墙公园,打造入城地标;书圣故里南入口打开广阔视觉通道,让古老街区不再压抑于高楼大厦下;城市广场上的北纬30°展示馆,不同颜色的灯光扮靓着古城夜景......

打造“活着的历史”,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也被保留下来。石桥流水、白墙黑瓦、小巷深弄,作为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八字桥历史街区呈现着原汁原味的老绍兴生活场景,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烟火气息相交织,韵味悠长。

“绍兴古城保护遵循‘修旧如故,以存其真’,从文保点到名人故里到历史街区再到全城保护,由点及面带动全域整体提升。”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主任徐觉民表示,“整个过程中,绍兴是活化的,是有烟火气的,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

注入古城人文之“魂”

一张数字化底图,“亮”出了绍兴古城的全部“家底”。

2021年2月,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用,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拥有了“智能高参”,古城保护开启“一屏管古城”的新格局。古城地块的“织补”更新,所有保护利用项目都可以在“数字孪生”系统上进行全景展示和综合分析。通过系统对区块商业、公共配套资源等现状分析,城市更新、功能疏解、民生改善等项目的决策规划将有更精准的参考。

数字赋能,推动着古城肌理的重塑与创新再生。

依托科学决策,根据微更新需求保护传统建筑风貌,青藤区块内的台门院落和老旧民居“旧貌换了新颜”。整合台门资源推动有机更新,开元弄50号台门开辟成咖啡空间、大乘弄12号台门变身为茶文化空间、陈家台门经修缮后设置“布衣青藤文化展”,一个又一个老台门被活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立面翻新、管线入地、截污纳管等整体提升工程在区块内开展,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加码。

古城面貌日新月异,几乎天天都在“上新”。大项目、好项目接连不断,老小区改造、老台门微更新陆续展开,一场由表及里的重塑行动如火如荼。绍兴古城,正在渐进式的活化保护中迎来再生,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也正享受着越来越美好的日子。

盘活古城人文之“本”

王朝大酒店、新华书店地块的改造,让整个书圣故里一览无余地“露”了出来。这是继市府老大院、绍兴大厦、震元堂等一批高楼之后,绍兴古城又一次重要视廊行动。
       古城在变矮,与之同步的,还有城市功能的疏解。随着近200家行政事业单位先行外迁,保古城、建新城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腾”与“还”之间,古城卸下沉重的包袱,开始更轻盈的呼吸。

填补城市留白,一股文商旅融合发展之风在古城内掀起。

2022年4月,上大路特色文化街区一期项目顺利完工,并随即出圈。经过整体修缮改造的上大路特色街,引入丰富年轻业态,凸显当下潮流、休闲、娱乐、沉浸式的生活方式,打造了一方绽放青春的“沃土”。
       鲁迅故里步行街、仓桥直街步行街、书圣故里步行街、迎恩门风情水街......文商旅发展带来新气象,古城内民宿、书店、咖啡吧、茶吧等次第涌现,古城旅游休闲业态越来越丰富。

从全域通盘考虑,绍兴古城将各景区串联成片,形成了以阳明故里、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徐渭故里、八字桥、越子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环线,以及绍兴古城环城河生态景观休闲环线,实现古城景区和历史街区内外联动、环城河景观带内外串联,构建了古城全城旅游新格局。

坐地铁、游古城,人气向古城涌来,激发着古城潜力,也为古城文商旅融合提出了更多考题。

“通过项目推动、文产拉动、创新驱动、区域联动,绍兴古城正进一步激活‘历史+人文’‘风貌+产业’‘魅力+活力’的文商旅融合因子,为古城文旅融合发展开拓新境界。” 绍兴市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仲丽华说。


信息来源:市名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