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268P/2023-245741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日期: 2023-07-12
主办单位: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5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3-10-3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过永华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高农民收益,对规模化种粮大户出让土地指标的建议》收悉,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粮食生产的关心与支持,经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现答复如下: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上级部署的粮食生产任务,努力发展双季稻种植,不断引导农户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坚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非粮化”整治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修复新建等基础工作,夯实粮食安全根础。

今年,我市致力于优化政策措施、提高补贴资金、调动种粮积极性等方面,促进粮食扩面增产、提质增效。出台《关于抓好2023年粮油生产保供工作的若干意见》(绍委农办发〔2023〕2号),引导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激发种粮大户积极性。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优化升级本地政策,大幅提高扶持力度。据测算,今年全市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补贴2亿元以上。

因我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发展双季稻种植存在“天然弱势”,为此,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集中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植保服务组织等建设布局,加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年底前将建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4个。今年4月,我局出台《农事服务中心规划布局方案(2022-2027)》,预计到2027年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农事服务中心34个,划定农事服务站点91个,承担区域性质的烘干、稻米加工、机耕机收、农机销售及维修、育秧(苗)、植保等服务。

一、创新完善粮食生产全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今年,嵊州“三界种粮队”外拓种粮模式写入《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绍兴市将继续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一是进一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鼓励规模粮油经营主体立足生产,开展粮油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粮油生产附加值。今年,我市将落地一批省级产加销一体化基地,计划建成水稻产加销一体化经营6万亩以上。

二是继续开展“越乡好稻米”产品推选活动,支持规模种粮主体自创稻米品牌,提高我市粮食品牌影响力,提升我市大户的种粮荣誉感。去年,二十个优质稻米产品参加第六届“越乡好稻米”评选;今年,将继续加大优质稻米加工及品牌化营销支持力度,对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SC)的稻米生产主体,每个奖励2万元;对获得“浙江好稻米”金奖、优质奖和“越乡好稻米”的稻米生产主体,每个奖励5万元、3万元、3万元。

三是结合绍兴黄酒特色,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和绍兴市粮油作物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开展优质绍兴黄酒酿制专用糯稻品种攻关,合力推进绍兴黄酒产业的发展。去年我市黄酒糯稻种植约0.33万亩,今年计划推广种植1万亩;未来计划推广达5万亩以上。越城区对开展黄酒原产地保护区糯稻种植基地试点项目的经营主体,在享受规模种粮补贴基础上,市级给予每亩300元奖补;对连作糯稻区级再给予每亩150元配套奖补。

四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种粮大户等路径,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农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嵊州榨面、嵊州小吃、新昌炒年糕等地方特色小吃闻名全国。嵊州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小吃产业发展,2023年政策资金安排3000万元,大手笔打造大产业;嵊州小吃年产值达110亿元。新昌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以“新昌炒年糕”为主打品牌的传统特色小吃,先后入选“浙江省十大农家特色小吃”、“省农家乐金牌小吃”、“浙江乡村美食大会金奖产品”等;该县建立起稻谷种植、工厂加工包装、保鲜运输、市场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共有小吃生产加工企业50多家。两地也积极成立小吃办、小吃行业协会等为粮食产业深加工提供指导服务,持续擦亮小吃招牌。

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夯实粮安基础

一是加快农田灌溉基础建设。去年,我市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座,山塘整治71座,提升改造农业灌溉设施198座;全市完成灌区计量设施建设和改造160处,完成农业灌溉工程更新升级335座,入选全省“五个一百”优秀典型案例36个,通过“工程微改造+管护新机制”、“计量节水+数字化”等措施,破解工程失修失管等问题,在抗旱稳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非粮化”、“非农化”灌溉需要,今年4月底前完成了南山水库灌区、上东水库灌区等9个中型灌区灌溉工程主要结构建筑物的建设;巧英水库灌区入围2023-2024年中央财政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储备项目库,上虞区上浦闸灌区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灌区。今年,我市计划完成2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51座病险山塘整治项目,保障灌溉水源稳定;持续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提升改造农业灌溉工程机埠堰坝538座,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补齐灌排工程短板;开展大中型灌区标准化创建,探索“智慧灌区”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创建,提高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展全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灌区建设管理现代化进程。

二是加大农业机械化生产投入。我市不断强化农业“双强”行动,提升我市机械化生产水平。据统计,我市现有农机生产企业57家,农机服务组织323家;2022年,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79.75%、91.34%。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大“良机”投入,结合上级政策,不断优化我市扶持力度。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今年计划实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以上(其中丘陵山区达84%以上),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支持力度,如对种植早稻且复种连作晚稻,按连作晚稻面积,在规模种植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亩不低于100元的补贴。越城区对采用机插种植常规连作晚稻的规模种粮,除上级奖补外,再给予每亩150元奖补;柯桥区对开展水稻机械插种的农户,均给予奖补100元/亩;嵊州市对于种植早稻后进行机插连作晚稻,且机插面积50亩及以上的规模种粮主体,按机插连作晚稻面积再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新昌县对单个生产经营主体年度累计水稻机插面积50亩以上的,按每亩100元标准给予补助,同一地块一年内补助1次,单个补助对象补助总额不超过10万元。在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粮油生产先进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插秧机、烘干机等粮食生产重点机具提高购置补贴标准,最高到40%。在此基础上,实行地方定额追加补贴,如越城区对购置列入中央和省农机新产品目录的重点农业机械,按照中央购置补贴资金的10%配套补贴;柯桥区对成功创建省级农机服务中心的主体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成功创建省级“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农机创新试验基地”的农机服务中心予以奖补,实施农机政策性保险,区财政补贴保费的80%。

三、引导规模种植扩面增量,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

据统计,2022年我市拥有规模种植主体两千多户,复种比例160%以上;规模种粮补贴资金达1.4亿元。今年我市继续加大对规模种植的补贴力度,鼓励大户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目前,我省已启动实施2023年度省级规模种粮动态补贴政策,确保农民种粮收益预期。

一是提高规模种粮补贴标准。市级层面规模种粮补贴标准每亩由140元提高至160元;将油菜规模种植起补面积由原来单独种植50亩调整为“稻麦油”复种50亩(油菜按实际面积给予每亩不低于120元的直接补贴);对种植早稻且复种连作晚稻,按连作晚稻面积在规模种植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亩100元的补贴。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调整补贴标准,特别是嵊州市,早稻、连作晚稻规模种植补贴分别调高至250元/亩、360元/亩,合计较去年增加280元/亩,接近翻一番。

二是引导土地流转,鼓励农户扩大种植面积。近年来,我市“非粮化”清理腾退取得显著成绩,耕地潜力得到释放。为确保土地尽快恢复种粮属性,我市新增“非粮化”清理腾退相对连片土地流转奖补政策措施,种粮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各区、县(市)业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村集体参与土地流转,柯桥区鼓励村集体新流转家庭承包土地用于粮食生产,对流转期限5年以上、相对连片50亩及以上的,按新流转土地面积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亩补贴500元,以后每年每亩补贴300元,奖补期限5年。诸暨市在绍兴市级土地流转政策基础上,按新流转面积50亩(含)-300亩、300亩(含)以上分别给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亩400元、6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是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我市加快培育粮油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创客、“粮二代”、返乡大学生等群体投入粮食生产。越城区鼓励500亩以上与500亩以下种粮主体按一定比例组成规模10000亩以上的种粮合作社、农联盟等合作体,经农业农村部门审定、完成年度考核任务给与合作体100元/亩奖补。

四是进一步优化社会化服务。(1)我市大力优化集中育秧中心建设布局,加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力度,今年4月,我局出台《农事服务中心规划布局方案(2022-2027)》,预计到2027年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农事服务中心34个,其中2023年底前将建成建设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4个,承担区域性质的烘干、稻米加工、机耕机收、农机销售及维修、育秧(苗)、植保等服务。(2)服务主体由大规模种粮主体向小规模种粮主体倾斜,提高小规模种粮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小规模种粮主体有效降低种粮成本。诸暨市对供应叠盘暗出苗和对50亩以下农户开展集中育供秧的服务主体,根据服务亩次给予奖励。嵊州三界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成以后,将以三界镇、仙岩镇、剡湖街道等为核心开展服务,年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不低于15万亩次,育秧服务能力10000亩,同时为农户提供政策宣传、三新技术推广、作业中介、测土配方、农残检查、田间诊断、农产品电商服务、实用技术培训及政策咨询、信贷、法律援助等服务。

五是优化政策性保险投保。我市不断巩固提升主粮作物和重要农产品保险水平,稳步提高小农户主粮作物保险参保率,继续推广“整村参保、清单到户”模式,合规参保,全面提高保险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柯桥区对区级及以上农业经营主体参加综合保险(含收入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按保费90%补助,每家不超过2万元。上虞区对5亩以上的水稻种植户,在上级基础上,早稻补充保额200元/亩,单季稻、晚稻补充保额200元/亩、300元/亩、400元/亩三档,基础费率5%,财政补贴保费98%,农户自负2%;对2亩以上的高粱种植户,财政补贴保费70%,农户自负30%。诸暨市对3亩以上的高粱种植户,财政补贴保费90%,农户自负10%。新昌县对稻麦生产、杂交水稻制种保费补贴93%;对油菜保费补贴90%。

四、探索农业用地管理,保障农业生产

一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各地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严格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的基础上,探索适应乡村振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农业、生态空间管控单元划分方法及传导机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可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优先用于保障难以确定选址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乡村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二是拓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鼓励利用经依法审批的现状村集体建设用地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对零星分散的可通过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安排农村产业用地。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区域,可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为乡村振兴提供用地保障。

三是合理保障农村产业建设用地。指导各地积极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原则上每年安排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用于农村产业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对符合条件的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可纳入“增存挂钩”机制按比例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优化或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空间。通过土地整治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用于土地整治项目所在村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住宅用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联 系 人: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种养殖业管理处   张凯

联系电话:85736065、15967589596

地    址:绍兴市越城区凤林西路168号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2日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