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14T/2023-245868 | 主题分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人民政府 | 公开日期: | 2023-09-19 |
主办单位: |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
毛永伟代表:
您在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促进嵊新融合发展的建议》(第7号建议)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单位)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以下简称“嵊新临港经济区”)于2021年7月首次谋划提出,是我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和省委“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绍兴市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嵊新临港经济区打造为绍兴东南部的高能级开放平台。2022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部枢纽节点作用,以“一个枢纽、两地协同、三圈节点、四港联动”为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嵊新临港经济区30平方公里启动区块建设;2022年10月,嵊新临港经济区获批全省首批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综合性战略平台,相关做法在全省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2023年,嵊新两地锚定打造“智慧高效的内陆枢纽港、陆海统筹的开放新高地、联动协同的产业创新区、面向国际的唐诗文旅城”目标,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协同发展渐成态势,集聚带动效应逐步显现,1—6月,区域内已实施项目47个,完成投资8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3.6%。
二、前期主要工作
(一)坚持联系常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搭建市级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赴嵊新专题调研,完善嵊新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职能,定期研究重大事项协调决策,制定年度工作“三张清单”。完善县级协同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共同规划、招商和开发管理,两地四套班子领导每半年进行一次互访交流,常务副市(县)长每两月进行座谈交流,发改部门每月开展工作交流,协调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
(二)坚持联动创新,发挥长短互补效能。依托全市“2(2)+6+N”高能级战略平台体系,发挥嵊州经开区、新昌高新区两大省级开发区作用,以嵊州剡溪创新带、新昌智造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厨具、纺织服装、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行业,突出一把手带头招商、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乡贤招商等方式,吸引优势产业、优势资源集聚回流。探索建立区域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嵊州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长鸿生物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新昌三花制冷空调元器、新和成生命健康、新昌数字物流产业园等项目目前已投产或部分投产。
(三)坚持联合开放,展示门户枢纽形象。强化全域开放资源共享,探索绍兴综合保税区共建共享模式,加快复制自贸区改革经验,合力推进政策性开放载体建设,探索将空港、海港、陆港等口岸功能前移。发挥“四港”联动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杭台高铁嵊州新昌站正式运营,527国道新昌段(一期)建成通车,诸嵊高速、金甬铁路新昌段、金庭互通至金甬铁路新昌嵊州站(大明市)连接线等工程持续推进,围绕铁路货运站、内河港口作业区谋划建设货运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省级物流示范园区、智能化物流园区。
(四)坚持联络服务,提升协同发展质效。建立两地共同项目库,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和重大试点,“抱团”向上争取要素支持。建立“月度会商、季度评估、年度评价”的目标监测评价和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持续做好联络服务,在土地、能耗等要素方面进一步向嵊新临港经济区倾斜,实现嵊新协同发展“1+1>2”效果。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已初显成效,但嵊新两地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联动发展上仍有较大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交通体系尚需完善。对外联动通道不足,与省内外核心空港、海港等的联通效率较低;区域内公路网纵深不强,嵊新之间、与宁波义乌之间的连接不够通畅;物流港区基础较为薄弱,铁路、水路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河海联运、海铁联运等优势尚未发挥。二是产业分工协作有待加强。区域内开发区、高新区总体规模、体量不够,产业平台承载力不强;产业配套基础较弱,虽有比亚迪动力电池、贝达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但距离形成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还有差距。两地合作共建项目偏少,协同发展的平台搭建、行业关键性问题的破解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资源禀赋优势亟需激活。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城市“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如何整合优化两地产业、空间等要素资源、留住人才成为区域竞合重大挑战。目前由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两地政策制度各有倾斜,亟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制约。
四、下步工作计划
根据您提出的建议,下阶段市政府将落实市发改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和嵊新两地政府,在产业分工协同、外联通道建设、民生服务共享、跨区域体制运行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推进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再出成效。
(一)聚焦规划引领,推进机制完善。积极争取省级部门、智库的战略指导和支持,以“协同”“开放”为关键词,优化完善《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战略规划》,两地协同制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口发展等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关键项目推进方案,形成“1市、2县、X专项”规划体系。继续深化“市领导定期协调、嵊新两地领导常态互访”机制,在产业结合、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政策互利上作进一步探索。推动平台提能升级,支持嵊新创建新能源智能制造、数智精密零部件制造等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二)聚焦通道枢纽,加快基础建设。积极推进诸嵊高速东延、慈余高速南延、527国道嵊州至东阳段、S312省道北仑至嵊州公路、S310奉化至桐庐公路等项目研究,积极争取纳入省级规划。加强向上对接,助力527国道嵊州至东阳段项目建议书在省级层面的报批工作。加速推进S312省道北仑至嵊州公路、S310奉化至桐庐公路等项目前期。
(三)聚焦启动区块,加速两地融合。围绕高铁新城、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联甬产业园等新载体建设目标,加快实施比亚迪动力电池、可明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嵊新内陆无水港、新昌数字物流产业园、唐诗(越剧)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标志性项目落地。
(四)聚焦要素保障,力争早出形象。以省级义甬舟综合性战略平台为依托,全力协助嵊新两地向上争取土地、政策、资金、能耗等要素。研究制定支持嵊新临港经济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在土地、能耗等要素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对重大项目招引、实施进行奖补扶持,确保完成全年实施项目6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10亿元以上目标,尽早展现“门户”“枢纽”形象。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请您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建议,为我市发展建言献策。
联系人:樊城锋,联系电话:88581679。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