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554025306E/2023-23809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 | 成文日期: | 2023-02-27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 |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以来,滨海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聚焦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企业服务主责主业,争先创优、实干担当,全力打好经济稳进提质攻坚战,交出了开发建设的高分报表。1~12月,新区GDP增长5%,增速全省七大新区第一、全市第一;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5.89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49亿元,增长13.5%,位居全市第三;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两项指标分别居全市第二、第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高端装备等三大主导产业,实行全员、全域、全过程招商,创新实施“隔离招商”,2022年以来,新区共签约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近7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招引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引进比亚迪功率半导体、万向钱潮汽车零部件数智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园3个百亿级重大项目。
二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12月,198个重点产业项目已开工181个,开工率91.4%,完成投资20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08%;15个省“4+1”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年度投资完成率全市第一;5个省市县长项目开工率达100%;第一批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数(14个)全市第一,列入数(3个)并列全市第一。中芯模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芯二期(一阶段)9月中旬实现试投片,长电绍兴9月实现主要产品量产。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在全市率先实行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实现“拿地即开工”,助推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如比亚迪项目土地摘牌当天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4证齐发”,从签约到拿地开工仅用时89天,创造了“滨海速度”。
三是重大平台争先创优。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20个平台考核中分获第一、第四。国家级袍江经开区、绍兴高新区全国排名第77位、81位,均比上年度排名提升14位。绍兴综合保税区2022年3月3日正式封关运作,“一日游”业务、一线进口业务、首单跨境电商“1210”顺利通关,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8.96亿元;累计入区企业33家,实际利用外资1036万美元,在谈意向项目约80个。海峡两岸(绍兴)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创建方案经省、市两轮意见征求,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台办,并基本完成国家四部委意见征求。编制钠电及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引进钠创新能源年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8万吨项目,布局钠电产业园,打造钠电及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四是规划建设全面推进。科学谋划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方案的前三轮划定工作。73个政府投资项目已开工69个,开工率95%,完成投资62.3亿元,投资完成率109%,15个亚运城市项目于4月底全面完成,肿瘤医院、金融学院、未来社区、城市水街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全面启动袍江片区有机更新,领导小组+实体专班+国有公司的工作机构已实体运作,完成袍江产城融合及重点更新片区规划和马海(绍芯谷)片区城市设计,马海1号控制性详规完成公示;《马海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专项政策(试行)》及其实施细则、《袍江片区(马海区块)产业项目准入标准》正式出台;“绍芯谷”城市更新基金社会投资方完成遴选,浙江钠创新能源已投产,熠谱半导体已签约。
五是创新生态全力构建。新区成功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滨海科技城核心区已完成土地摘牌及施工图设计,目前已启动施工招标工作。创新平台能级加快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全省第四个、全市首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绍芯实验室、浙江省宽禁带半导体特色工艺产业创新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绍兴分中心三大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正式成立。长电绍兴入选2022年浙江省第一批未来工厂,为全市唯一一家入选企业;钠离子电池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正式揭牌、绍兴现代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获市级考核优秀、成功承办2022年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现场推进会并获得2021年度考核优胜单位。深入推进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布试验区2022年度重点改革举措,制定出台人才新政4.0版及实施细则,研究制定“人才强企”助力经济稳进提质若干政策举措。目前,已有顶尖人才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49人,省级领军人才38人,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296人。
六是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强化土地保障,推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全力筹措用地指标,通过存量盘活奖励、存量处置奖励、跨市增减挂钩调剂、省重大产业项目奖励(预支)等途径筹措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765.2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58.8%。推进产业项目做地,累计完成产业项目做地30宗,做地面积2056亩。强化资金保障,已累计完成融资659.3亿元,完成全年融资任务的137.35%;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129.56亿元,申报项目23个,已落地36.58亿元。
七是党的建设切实加强。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严格周一夜学制度,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调整机关党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健全“三级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党建工作成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行动,积极推进清廉园区创建,落实市纪委开发区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各项要求,协助市纪委市监委设立新区纪工委,发挥新区纪工委专责监督优势,切实推动各项监督提质增效,打造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清廉建设“双高地”。抓实干部选育管用,增设人才发展局,坚持正确选人用人标准,加强干部梯队建设,提任机关和事业中层干部6名,下属国有企业领导干部5名,推进新区与越城区干部协同培养,锻造担当干部队伍。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滨海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奋力打造全省高能级战略发展平台,争当绍兴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排头兵,努力为全市大局多作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建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二)持续壮大高能级发展平台。高起点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绍兴)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区,加快推进敏捷智慧能源、鼎捷智创芯基地、工业富联系统封装自动化服务平台等先导项目落地,全域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争当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加快推进绍兴综保区招商引资、建设运营、二期开发等各项工作,努力打造“全市对外开放首位平台”,确保列入“全国B类综保区”。抓好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争先进位,力争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全省排名持续领跑,加快推进健康新城建设。
(三)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出形象、五年交答卷”的目标,全力推进袍江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启动先行区块更新建设,亚运会前基本完成先行启动区块城市更新。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加快肿瘤医院、金融学院、城市水街、未来社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聚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杭绍甬高速、越东路连接线、329国道上虞盖北至道墟段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
(四)深化人才科技赋能。纵深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省级试点,进一步优化推出试验区改革新举措,努力打造具有滨海新区辨识度的人才改革金名片。加快推进迪荡科创CBD、滨海科技城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绍芯实验室,联合中芯、长电等集成电路企业和西电、西交等高校院所,共同谋划创建省级科创平台。
(五)强化资源要素保障。通过跨省增减挂钩、存量盘活奖励、省重大产业项目及省重点基础设施奖励、跨市调剂等途径,积极争取土地指标。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工作,积极盘活资源,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持续优化项目服务,强化项目推进中的闭环管理和统筹推进力,形成集项目招引、做地供地、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项目建设、竣工验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持续提升项目审批服务效能,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六)突出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学习形式载体,夯实理论学习基础,进一步提升新区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检查和廉洁警示教育,坚决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持续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分级管理和梯队培养,在招商引资、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的关键岗位锻炼年轻干部,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激励干部职工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