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类培训班取消、作业减负、课余时间增加……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也让不少忙于工作的家长产生了新的担心:没有学习压力与培训机构的辅助,学生将如何安排好课余时间,拓展兴趣爱好?区教体局聚焦家长的关切话题,与各中小学上下联动,结合实际情况,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其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让“研学游+教育“步入发展正规。
早上9点,绍兴市塔山小学六(12)班的同学们集合在王阳明故里,准备开启今日的研学游活动。通过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了解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心学理论,近距离观看伯府遗址,在研学游中感悟王阳明思想,拓宽视野,感受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前的春游我们只是去公园欣赏一下风景,大家一起吃零食聊聊天,现在的春游却是研学活动,比如说这次来到王阳明故里,我不仅了解到知行合一,增长了知识,而且把心学记了下来,回去讲给父母听,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生王何宜满怀期盼表示,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展这样的外出活动。
班主任倪老师向记者介绍,整个班级从二年级开始,多次开展研学游活动,已经去过鲁迅故里、徐渭艺术馆等名人故居,在她看来,单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当下孩子的成长所需。学习固然不能放松,但是特色教育更符合实际,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空间,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孩子有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
除了去名人故居,乡村研学游也被备受学生欢迎。“哇,这个大棚居然这么高,这么大!”“还超级凉快呢!这得装多少空调和排风扇啊!”“看,小苗苗都有自己的家,太可爱了。”日前,沥海街道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参观了顺浩农业的现代育苗工厂,工厂内的现代设施利用环境的可调控性,使反季节育苗得以实现,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中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同时让在场学生切身感受人工播种和机械化播种的差异,纷纷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魅力所折服。据了解,顺浩农业有一千多亩种植园地,以露地蔬菜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品种有毛豆、羽衣甘蓝、包菜、绿花菜等。此次研学游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远含义,学会珍惜和感恩。
家长对于研学游教育持什么态度?通过了解,记者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观念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我们现在除了看成绩以外,更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现在竞争压力大,很多孩子的心理都出现了问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通过研学游的方式,可以进行心理疏解,帮助孩子调节心态,也是提早与社会进行一个对接。”家长王先生非常认同当下走出去的教育,他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子只有多出去走走看看,才能开阔视野,提升求知欲望。
记者从区教体局了解到,2022 年,全区中小学生参与各类主题研学 17.2 万余人次,围绕红色根脉“润”人、名人精神“立”人、 社会实践“炼”人等主题,由学校接单设计,社会协同支持,打造精品研学路线 30 条。由此可见,在“双减”大背景下,“研学+教育”成了素质教育的新“课堂”,它的兴起和发展是否缓解了家长的焦虑,让学生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巍。“我国的研学旅行起步较晚,近几年才开始萌芽。很多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了。我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中国的孩子被拿来和国外的孩子比较时,常常提到中国的孩子只会死读书和考试,没有一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学旅行课程正好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陈教授认为,研学游的出现可以成为弥补“双减”后学生更多课后空白时段的最佳选择,使青少年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得到锻炼,团队协作意识也会大大提高,有了这个梦想舞台,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在“双减”背景下被“看见”。